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棋院四家,坊门三圣,指尖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说起围棋,如果说中国是围棋的生母,那么日本足以称之为围棋的养母。

在日本民间曾流行一种说法,最早的围棋是由古代日本著名学者:吉备真备(694-775)在大唐留学二十年后,于公元735年带回日本的。不过此说法尚有争议。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日本,有个超级棋迷叫织田信长,行军打仗之时也要抽空搞上几局。

他最好的棋友是个和尚,叫做日海。日海是当时日本第一高手。织田被让了5子,依然要被打成狗。

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也和围棋有关。事发当日下午,织田还带来另一名高手和日海对弈,当时棋局变幻莫测,出现史上罕见的“三劫循环”,胜负难分。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当晚,织田的部下明治光秀发起兵变,织田信长横死本能寺,从此“三劫循环”也成为一个著名的迷信——不祥之兆。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日本史上,后来出现了一位叫丰臣秀吉的,也非常喜欢下棋,并且他给第一国手日海发俸禄,相当于给了现在公务员的编制呀。

日海从此改姓为本因坊,更名为算砂。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而开启了德川幕府时代的德川家康也是棋迷,他与本因算砂(日海和尚)私交甚好。在他的支持下,开始确立了古典围棋的诸般基本制度。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由于当时举国上下皆尊棋道,自然生出围棋门派,其中以本因坊、井上、安井、林这四家为主。即后人常说的“棋院四家”。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本因坊为第一名人日海和尚所创,薪火相传,逐渐成为棋院第一家,长期居于领袖地位,犹如武侠小说中的少林派,门中历来人才辈出,曾先后产生了7位名人。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此外,本因坊还开枝散叶,就像张君宝走出少林寺创立武当一样,日海的大弟子中村道硕羽翼渐丰后,离开了本因坊,创立了井上家。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井上家和本因坊长期相爱相杀。井上家为本因坊培养了两个家主(二世、五世本因坊),但自家最著名的棋手幻庵因硕,一生无法成为名人,皆是拜坊门所赐。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如果说井上家是武当派的话,那么和井上家旗鼓相当的安井家就是明教了。

虽然近三百年的争棋史上,安井家只有二世安井算知当过名人,但门中不乏英才,与棋圣秀策激斗三十番棋的美男子太田匈藏,就是安井门下高足。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而在棋院四大家中,实力最弱的是林家,从没产生过名人。仿佛远离中原地处西域的昆仑派,永远是武林大会的不二配角。

林家最有名的棋手是十一世掌门人,风流才子林元美。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日本棋界,惟有这四大家的家主才有资格争名人称呼。

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少林、武当、明教、昆仑各大门派一般,为争夺武林盟主,或争一时长短,四大家演绎了无数血泪悲歌。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日本古代围棋的历史上,名家辈出,但被尊为“棋圣”的只有三个。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前圣道策,第四代本因坊,近代围棋理论的创始人,有“名人之王”的美称,连七段上手也要被他让两子。

同时门下高足满座,其中“六天王”中的小川道的十三岁就有六段,与后世的吴清源、赵治勋并称“早慧三天才”。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后圣丈和,第十二世本因坊,他的棋被誉为“古今第一力棋”,其代表作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局”的“因彻吐血局”。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培养了下一个天才——桑原秀策。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棋圣秀策,二十岁被立为本因坊家迹目(继承人),被誉为“150年来之棋豪”。他曾创下御城棋赛十九战全胜的旷世记录。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秀策品性极好,深受民众喜爱,可惜英年早逝,34岁就染上麻疹病逝。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围棋开始了从古典向近代的过渡。1938年,二十一世也是末代本因坊秀哉在,“名人隐退棋”中被木古实打败,此年将本因坊名号捐赠日本棋院,本因坊世袭终止。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今天,日本围棋的战绩确然已经无法风光如旧,但无法否认,从战国到现代,日本用四百年的光阴塑造了围棋的尊严,规范和艺术的品格,这是无可抹杀的贡献。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现在年轻的棋手在这种智慧传承之下,不断成长起来。

当下,11届春兰杯日本选手首轮全败,去年三星杯仅一人入围,棋王更是长期被中韩选手把持。

大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表示十分不解。

其实,日本围棋经历漫长岁月的考验,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有没落之势。对此形势各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因为日本围棋界传统培养人才的方式已不合适。

在日本,每个围棋选手,都有一个师匠。一般情况下,当某位棋手到了40多岁,棋力逐渐下降时,就会开始收徒。

收徒之后,徒弟会离开父母,住在师父家里,一直到如段出师,衣食住行都会跟着师父。这种情况下,师父也充当了半个父亲的职位。

而目前在中国等,大多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每天有专门的老师收集各种题目,让棋手在午饭前死啃硬背,练习基本功。还有专门的老师讲布局和定式。

另外,他们还十分注重实战,中国冲段少年,基本每天两盘和同水平棋手的升降循环赛,每晚还有大量网棋(入段前一般都是5000盘以上),还有无数的交流赛。业余赛等。

持这种观点的人觉得,中国的围棋训练更偏向于集团化、流水线化培训,有点像应试教育,而日本的则偏向于匠心的培养,类似于素质教育。

在中国起源的围棋,在国外为什么叫GO?

话说,在日本,匠心精神的确得到不错的传承,无论是艺术上关于陶瓷的、做水壶的、做寿司的、做拉面的,他们讲究的情怀让无数文青顶礼膜拜。而日本的培养方式确实比较注重于道,更重匠心的培养。

可因此有人认为,日本围棋不在乎输赢,棋手很高尚,就只是想培养匠心,甚至借此来批判中韩棋手急功近利。

那这种说法未免也太偏颇了。虽然他们的培养方式挺有情怀,但日本棋手历来也十分注重胜负的。

《日本围棋故事》记载,日本道悦输棋后去恳求当时的元老之一加贺斐守,要和算知分出胜负。争棋输后要流放异岛,永服苦役他也要争个输赢。

赤星因彻和丈和下棋,因彻在输棋后猛觉胸中一股热潮直冲咽喉,来不及用手去掩,鲜血异喷了出来。只溅得棋盘上殷红片片,洁净的大厅里血迹斑斑。在一个月后饮恨而终,年仅二十六岁(原先有肺结核,输棋则为诱因)。

亦有秀和的黑99手一打出,幻庵只觉喉头甜腥,一股热血涌到了嘴里,几近喷出。此时幻庵已杀红了眼,硬是把一口血水咽回去,

欲拼死再战。多亏丈策心细,发觉他嘴角渗出血丝。

围棋史上,不求胜负大概是棋手们将围棋当闲情逸致的游戏之时,若遇到重要比赛,日本选手同样是拼尽全力定要争个输赢的,这大概也是围棋精神的一部分。

而匠心的培养方式,使得日本棋手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激烈竞争了,日本在围棋史上的光辉,的确有渐微衰落之势。

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培养方式,棋手们所获得的快乐会更多。输赢不是人生追求的全部,享受过程和乐趣,也未必不妥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