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都是很常見的教育理念。

“棍棒”教育的核心就在於,父母覺得孩子被打了才長記性。最可怕的是,“棍棒”教育的延續性。

不論是父母從他們的原生家庭感受到教育方式還是父母從“棍棒”教育中看到的“效果”,都容易讓家長對“棍棒”教育產生認同。

父母打罵孩子只是想要獲得一個結果——聽話。據調查顯示,2-6歲的孩子被打罵,是因為調皮搗蛋;六歲以後被打罵則是因為學習問題。

父母秉持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理念,遇上了孩子“覺醒”的自我意識,就造成孩子不“買賬”,父母就會一頓胖揍。孩子在“棍棒”下沉默了,而父母會把這種沉默當成聽話,也就看不見這種“聽話”背後帶來的傷害。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棍棒”教育會在孩子心上留下五道傷痕:

△第一道傷痕:攻擊性人格

孩子受到“攻擊”時,會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兩個孩子打完架後還能友好相處,是因為在互相打架的過程中消耗掉了自身的腎上腺素。

但當父母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只能憋著,因此腎上腺素就不斷的積累。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因為一點點的挑戰而引爆身體裡較高的腎上腺水平

武漢有個小孩買熱乾麵,因為老闆多收一塊錢而拔刀殺人。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就是一個高水平的腎上腺素讓他們變成了“攻擊性人格”。

往往喜歡打架鬥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暴力氛圍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揮動拳頭,因為他們只知道:

打是讓別人屈服和順從自己的唯一方式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第二道傷痕: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打罵孩子,會破壞親子關係這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喜歡被打罵,即使是再小的孩子,被打罵後都會出現“仇視心理”。

長期被打罵的孩子,會慢慢的強化自己的“仇視心理”。經常會看到有關於孩子弒父弒母的新聞,這麼離經叛道的新聞會發生,就在於孩子對父母的“仇恨”

當孩子長期被暴力以待的時候,會產生羞辱感,而羞辱感不斷的強化就衍生出了扭曲的心理。因為親子關係的疏遠,親子之間沒有感情,孩子在扭曲的心理的支配下,遇到刺激就會遵循本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第三道傷痕:撒謊

父母一碰到孩子犯錯誤就打孩子,孩子就在捱打中學會撒謊。捱打就會疼,孩子為了逃避“皮肉之苦”,就會想盡辦法欺騙。

為了減少捱打,孩子能瞞則瞞、能騙則騙,因此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的是非觀往往是和挨不捱打掛鉤的,導致道德發展水平低,沒有學會正確的判斷是非能力。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第四道傷痕: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無法理解孩子一被打罵就冷戰、大吼大叫、離家出走,很大的原因是孩子在被打罵的過程中產生了逆反心理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意識和自尊,多次的被打罵,孩子的自尊心被傷害了,這時候就會用逆反心理來捍衛自己的“主權”或是保護自己

逆反心理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變得越來越“固執”,不管父母說的是對是錯,孩子都聽不進去,執意要用和父母“對著幹”的態度來獲得父母的妥協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第五道傷痕:自我價值感低

父母的打罵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沒有安全感就會產生害怕的情緒,害怕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和認同,而被父母拋棄,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什麼也做不好”的認知,這種認知會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變得越來越低自我價值感越低,孩子就越容易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同感

低自我價值感還容易伴隨著低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大多是沒有自信的,一個沒有自信的人,往往進行的都是消極的、錯誤的歸因方式。正因為這樣的歸因方式導致了孩子的無助感,繼而自暴自棄。

棍棒教育:打出五道傷痕,也打壞了孩子的成長

“棍棒”教育的可怕就在於,這五道痕跡一旦留下就很難消除。我們不提倡“棍棒”教育,是希望這種不合理的和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被正確的教育方式所替代。

對待孩子的教育,更是對自己為人父母的教育。

在教會孩子學會責任感、知識技能和社會技能、道德感之前,父母也需要提高自身管控情緒的能力,學會尊重孩子,

給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鬆弛有度的,讓孩子有空間去探索世界,培養自己的認知模式

也許你用“棍棒”教育暫時看到了成效,但是這個成效的代價卻是孩子“不健康”的成長。

文章作者簡介:諮詢師尤可,專注於親子關係、青少年、兒童心理,用文字剖析青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