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變景區 宜居宜業又宜遊

近年來,成都市雙流區勝利鎮黨委堅持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以空港花田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抓手,在雲華社區著力破解新型農村集中安置區社區發展治理推進難題,探索了一條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景區+社區“兩區聯動”、產業共創、服務共給、文化共建的協作式社區發展治理路徑。如今,社區初步實現了鄉村變景區、村莊變社區、村民變市民三個轉變,先後榮獲省級“四好村”、市級“三美示範村(社區)”等榮譽稱號。

美麗鄉村變景區 宜居宜業又宜遊

雲華新村榮譽牆

示範引領 群眾是主體

在社區發展治理過程中,社區首先牢把“方向盤”。雲華社區堅持以議事會決策、監委會監督等為平臺,引導黨員幹部切實樹牢“四個意識”,探索一條農民集中安置區“1+2+N”社區自治新機制,制定《雲華新村自治管理承諾書》,探索新村建設“五自”模式,受到央視《新聞聯播》報道。現在,隨著空港花田景區開放,導致垃圾增多,社區通過設置“垃分銀行”,可回收垃圾能換回實用的日用物品,引導新村居民和遊客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在日加工能力1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站,通過新村黨支部通過發動黨員商戶組建了商家聯盟,將家家戶戶的餐廚垃圾回收,通過生物技術處理,變成肥力十足、可用於花草栽培的生物有機肥料,真正實現良性循環、變廢為寶。

美麗鄉村變景區 宜居宜業又宜遊

勝利鎮法治廣場百姓大舞臺

多元發展 增強“造血功能”

其次,社區大力延伸“服務鏈”。雲華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務中心,將原有黨群服務中心打造為集黨群服務、便民服務、志願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實現群眾“只進一道門,只找一個人”和“僅跑一次”;確保黨群服務中心轉型、規範雙同步,打造全面享受服務,全面參與服務的新格局。同時,打造社區V站,“線上+線下”展示銷售地方特產,產品包括本地的二荊條辣椒、牧山香梨、胭脂脆桃、玫瑰深加工、手工編織等,通過與綜保區的“摩爾多瓦國家館”合作,引進“自貿進社區”跨境店,讓社區居民和遊客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成果;深化與空港花田合作,打造遊客服務中心,為看飛機、賞花的遊客提供景區安全、交通、應急管理等一站式服務。實現了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一三產業”互動增強社區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股份量化構建社區與村民利益鏈接機制,打造生產生活同行、安居樂業祥和的協作式社區。

美麗鄉村變景區 宜居宜業又宜遊

雲華新村插花活動

打造新村 實現景美民富

此外,社區健全“細胞元”,積極培育志願服務、社會組織等群體,全面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社區依託緊鄰機場二跑道和萬畝空港花田區位優勢,開展“‘空港雲華’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實業興村項目;充分發揮“兩新”組織的人才、資源、技術等優勢,將雲華社區打造為集特色種植、精品民宿、文化創意、鄉村旅遊為一體的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示範點。依託空港花田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引導居民發展微型商店、微型農家樂、家庭客棧、著力發展觀光休閒、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項目,積極探索實業興村帶動村民致富的新路徑。

村企聯動 推動資源聚合

同時,社區大力推動村企聯動,資源聚合,解決發展後勁不足難題。社區與花田公司組建了聯合黨支部,並與阿里巴巴、摩爾多瓦國家館、香梨合作社等單位合作,以國有公司大平臺為依託,以整合國有資源、集體資源為突破,以“統一規劃、分片實施、統籌管理”為路徑,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打造社區和駐區企業“黨建聯合、發展共享”的新典範。引入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牧山香梨種植合作社,採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運營管理模式,利用整合後的新村配套農業用地,種植牧山香梨、二荊條辣椒等特色農產品,年產值可達300萬元以上,居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600餘元。整合轄區企業資源,搭建村、企交流平臺,依託阿里巴巴等物流企業,成功實現400餘名社區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華西社區報記者 李思佳 社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