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曹操不想造反

曹操的爸爸是太监收养的儿子,这个儿子是从哪“捡”过来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曹操小时候很聪明,但不爱学习,在当时一群小孩里面并不起眼,二十岁时通过关系在政府部门担当警卫一类的职务,后来分管东汉首都洛阳约四分之一区域的治安,后来又升到顿丘县的县令,再后来又调到中央当顾问。

从世俗功利的角度说,曹操的出身背景又好又不好,好的是必竟还算一个“官二代”,不好的是他是太监领养孩子的后代

曹操二十八岁的时候,钜鹿人张角联合了一拨人搞颠覆活动,曹操被任命为骑兵团负责人,统领羽林骑兵,去镇压颍川的颠覆份子,然后就被任命到济南国当实际的一把手,也就是管理今天山东济南这一片。

从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路能顺利的升迁,可能有关系的因素,但必定也有其出色的个人能力

曹操管理的济南国有十几个县,各县的负责人大多都在中央有关系,在当地为非作歹,群众意见很大,曹操就向中央上折子,罢免了其中八个人的官,并且打压封建迷信,使当地治安及社会风气大为改善,老百姓安居乐业。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表现出了一些独特的方面。首先,在封建社会,曹操严禁过分祭祀鬼神,这是非常前卫的,那个时候没有发展出我们现在的科学,群众普遍还是比较迷信的,曹操的这一搞法可能会引起众怒的。从实用的角度讲,祭祀鬼神是很耗费老百姓人力物力的,祭祀鬼神的时间和精力少了,搞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了。曹操的这种做法,有点像“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严打,这种严打,短时间会起到治理效果,但是,他不怕治后反弹吗

《三国志》1:曹操不想造反

首先,他打压封建迷信,在群众这边可能引起众怒,另外,他罢了八个官,他应该知道这八个官都是有后台的,他就不担心在后续斗争中被搞掉?从日后我们可以知道,曹操是很聪明的,或者说是很狡猾的,他敢这样搞,是因为当时年轻的他还是未谙世事的愣头青?还是说中央有人保他,他要做政绩给中央的人看?还是他有理想信仰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曹操被平调到东郡当太守,曹操却以生病为理由未去就职,而是回老家了。曹操在济南还干得热火朝天,这会却说有病不干了,是否是济南之治得罪人太多了呢?这里的原因就耐人寻味了。

后来,以冀州刺史王芬为代表的几个官员密谋想把汉灵帝给搞下来,让合肥侯这个皇族来坐汉灵帝的位置,他们找到曹操,但是曹操拒绝了

这可见当时的政治风云已经波诡云谲了。如果说曹操在济南不是愣头青,那他励精图治就是为了朝廷,或者兼而有理想信仰,当他辞去东郡太守,说明他对朝廷的相信,或者对自己理想的信仰已经有些动摇了。

投机分子找到曹操,大抵是因为曹操是个失意者,失意者更有反心,相信当时被招揽的失意者也不只有曹操一个。重要的是,曹操拒绝了是因为曹操信仰虽然动摇但尚存在,所以拒绝,还是曹操敏锐觉得这种搞法太有风险,一时还没想好?要知道,这也是政治失意者曹操的一次投机翻身的机会。

果不其然,王芬这一批投机者失败了。

失败了一批,又起来一批,金城人边章、韩遂杀了一些官员,组织了十多万人,意欲颠覆政权,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曹操被中央调到中央警卫团担任军职,而恰在这个时候,汉灵帝也死了,他的儿子刘辩接管皇帝的位置,但是因为刘辩年纪小,他的妈妈何太后实际掌管国家大权。

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密谋杀光宦官,何太后没有同意他们的做法,于是何进这拨人请颍川人董卓调部队到首都,把刘辩赶下了台,让刘辩的同父异母弟弟刘协接管皇帝的位置,整个首都全部乱了。董卓向朝廷推荐曹操做骁骑校尉,相当于中央卫戍部队的中层军官,

但是曹操一听说,吓得马上出逃了

《三国志》1:曹操不想造反

从这可以看出,曹操在当时还是有些名头的,不然关键时刻,中央不会调他重新入职,而董卓也举荐了曹操。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富贵险中求”的机会,曹操为什么要跑呢?是因为信仰的原因?还是皇帝被废,已经吓到不行,对跟随董卓的前景充满惶恐呢?

曹操逃跑的时候,改了名字,专走小路,逃到了老家,被当地的派出所发现后进行了逮捕,押到了县里,但是县里有人认出了他,还为他求情,把他给放了。

董卓要通缉的逃犯县里居然敢放掉,可见当时国家已经非常混乱了,也说明曹操虽然有点小名气,但还没有那么重要。另外,曹操能在县里被人认出来,还有人为他求情,并且捞人成功,说明曹操在县里的官场还是有根底的

曹操逃回了陈留县,卖了家产,在当地纠集了一拨人,准备去打董卓。这可见他当时出逃并不是因为惧怕,如果单纯对未来形势惧怕,为什么不去就职,而是东躲西藏,甚至组织军事活动呢?要知道后来跟随董卓的吕布不也躲过了董卓之祸?

所以,曹操是有信仰追求的,无论是缘于对中央的忠诚,还是某种治国的理念。

《三国志》1:曹操不想造反

曹操是通缉犯,再怎么躲也不行了,不如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原本可以选择另外一条更安全的路,但是他没有。曹操在己吾县树旗子,组织了相当一批人,准备去打董卓,而这一年,曹操三十四岁

国家虽然乱了,但是曹操至此都没有去投机反叛,也没有随波逐流而走一步看一步,也没有亡命天涯继续过东躲西藏的日子,而是为了自己明确的追求而活,曹操表现出的敏锐与果敢成为了他日后做成大事的重要因素。

而这样一个起初并不想造反的曹操,后来却成了被骂几千年的“反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