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和车辆有关?


古人对名字是极为看重的,在他们看来,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也寄寓着父母对子女做人做事的期许。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时期蜚声文坛的文化巨匠,他们和父亲一起,被称为“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苏洵给自己的儿子起名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都和车辆有关?

有关这个问题,苏洵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曾写下一篇文章《名二子说》,阐明了自己给儿子取名的心路历程。

对于长子,苏洵将他比作为车上的“轼”, “轼”是车前作为扶手的横木,与车轮、车盖相比,车轼似乎仅有装饰作用,但没有它又让人觉得车身不完整。因此苏洵给长子取名“苏轼”,寓意着希望苏轼能够隐藏锋芒,学会察言观色,切不可过于坦诚。

对于次子,苏洵给他取名为“苏辙”,辙,即车辆行走时留在地上的轨迹。马车大多循着前车的轨迹行走,即使出了祸事,大家也不会抱怨车辙,但平时车辙也不会被提起。故此,苏洵希望次子能够像车辙一样,无功无过地过完一生。

作为一代文豪,在常人眼里,苏洵理应希望自己的儿子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苏洵本人却很相信平安是福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苏洵对儿子人生的规划,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三十岁已经在蜀中有了一定的名气。当时流行的文章风格以佶屈聱牙、讲求铺排典故的“太学体”为主,而苏洵的文章却直言时弊,行文酣畅淋漓,在收获不少喝彩的同时,也得罪了很多权贵。

多年以后,苏洵为了儿子的前程,带着两个儿子到京城参加科举。在京城,苏洵结识了文坛名宿欧阳修,欧阳修颇为欣赏苏洵的才华,便将他举荐给朝中的大臣,得到群臣的赞颂,一时风头无两。但他清高自重的秉性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得罪了朝中重臣富弼和王安石。最终,宋仁宗有意提拔苏洵时,富弼等人极力反对,苏洵也就失去了升官的机会。

苏洵本人对功名利禄并不在意,但很担心两个儿子恃才傲物,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给他们起名为“轼”和“辙”,希望他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左右逢源,平安顺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