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的饮食消费已不断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方向转变,关注营养、提升健康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尤其是在2020年初这场突发的疫情之后,营养的重要性、慢病的危害性、免疫力提升的迫切性,都将成为未来生活的重中之重。

  因为你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生活和劳动需要,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入必要的物质,用以供给能量、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活动等。

  人体的健康运转需要数十种营养素的协同配合,任何一种营养的缺乏都会带来健康损害,没有人能够缺少几种营养还会健康。

  但是,营养素缺乏不像病毒细菌会在短时间内对人体产生影响,而是在比较长的过程中逐步透支机体活力,器官损害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出明显的问题,但其实身体内的损伤早已开始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慢病与营养失衡密切相关的原因,这些都是从对身体的慢慢损害开始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018年《全球营养报告》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多项健康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包括成人肥胖、超重、糖尿病、贫血、儿童消瘦或超重、儿童发育迟缓和纯母乳喂养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因营养性疾病造成的损失高达3.5万亿美元。

  低营养劣质和错乱的饮食结构是导致健康生命减少的主要原因。

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当前全球营养危机主要体现为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流行。

  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肥胖成年人从1亿增加到6.71亿;T2DM从1.08亿增加到4.22亿。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没有一个国家的肥胖或T2DM下降。

  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两种流行病将“摧毁”全世界的人口健康、经济生产力和卫生系统。

  肥胖、糖尿病及一些慢性疾病,并非只带来长期慢性损害,当面临一些重大流行病时,更是雪上加霜,危如累卵。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中国2019冠状病毒病病死率(CFR)数据(截止2020年2月11日)表明,在44672例确诊病例中有1023例死亡,总体死亡率(CFR)为2.3%,在严重病例中,CFR为49.0%,有慢性非传染性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尤其高。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为10.5%,糖尿病患者为7.3%,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为6.3%,高血压患者为6.0%,癌症患者为5.6%。

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2019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国民健康规划》中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四大类慢性疾病已经在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其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8%。

  而现在,一个有慢性非传染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还要比其他感染者更有可能死于新冠病毒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获知中国疫情好转特别是武汉首次报告没有新增病例时表示,中国的胜利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勇气,在这个困难时期,仍需关注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并建议人们要摄取健康营养的食物,因为这有助于身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同时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含糖饮料,保持均衡的营养。

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营养摄入是生命的基础和保障,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营养之于免疫力,营养之于慢病,营养之于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表明营养饮食和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提升免疫力的关键是营养,提高生命的质量关键靠营养。

  历经2020年这场疫情之后,人们对疾病与健康的看法开始转变,“被动治疗”为时已晚,“主动预防”才是硬道理。人们对慢病的认知领域,已经从单一“治疗”领域逐步延伸至“预防”——“医治”——“医(学)+(营)养结合”三大阶段领域。

  医疗大健康的格局也将从治疗疾病为主转变成保持健康、合理营养和预防疾病为主,“治未病”将成为民众和医疗从业者的新共识。

营养、慢病与病毒,明天和意外会从哪里先来?

  营养之于慢病和健康需求,在选择饮食时,要评估其带来的健康影响不能单单归因于某种食物或营养,而是要关注整体饮食模式。

  比如,在辅助减肥和控制血糖的饮食模式中,患有T2DM、胰岛素抵抗或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的患者可能从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以及增加膳食纤维、蛋白质和植物油中获益最多。

  再比如,在复合膳食纤维饮食上通过肠道微生物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个性化的血糖和体重对不同食物的反应。

  疫情终将过去,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永远不会终止,对于每一位民众,保持健康是一项需要奋斗终身的任务。

  你可以今天、立即、马上就行动起来,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家庭健康的守护人,做整个家族健康的传承人。

  营养与健康,营养与慢病,最新前沿资讯,最实用营养方案,最权威营养科普,欢迎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2018 Global Nutrition Report Spotlight.

  【2】NCD-RisC. Worldwide trends in body-mass index,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75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2416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in 128.9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Lancet 390, 2017:2627-2642.

  【3】 Schwingshackl, L., Chaimani, A., Hoffmann, G., Schwedhelm, C. & Boeing, H.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n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different dietary approaches on glycaemic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Eur. J. Epidemiol. 2018, 33:157-170.

  【4】W.-j.Guan, Z.-y.Ni, Y. Hu, W.-h. Liang, C.-q.Ou, J.-x.He, L. Liu, H. Shan, C.-l.Lei, D. S. Hui, B. Du, L.-j.Li, G. Zeng, K.-Y. Yuen, R.-c. Chen, C.-l.Tang, T. Wang, P.-y.Chen, J. Xiang, S.-y.Li, J.-l.Wang, Z.-j.Liang, Y.-x.Peng, L. Wei, Y. Liu, Y.-h. Hu, P. Peng, J.-m. Wang, J.-y.Liu, Z. Chen, G. Li, Z.-j.Zheng, S.-q.Qiu, J. Luo, C.-j.Ye, S.-y.Zhu and N.-s. Zho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5】 Zunyou Wu, Jennifer and M. McGoogan. Characteristics of and ImportantLessons From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 Summaryof a Report of 72?314 Cases From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JAMA. February 24, 2020.

  【6】W.-j.Guan, Z.-y.Ni, Y. Hu, W.-h. Liang, C.-q.Ou, J.-x.He, L. Liu, H. Shan, C.-l.Lei, D. S. Hui, B. Du, L.-j.Li, G. Zeng, K.-Y. Yuen, R.-c. Chen, C.-l.Tang, T. Wang, P.-y.Chen, J. Xiang, S.-y.Li, J.-l.Wang, Z.-j.Liang, Y.-x.Peng, L. Wei, Y. Liu, Y.-h. Hu, P. Peng, J.-m. Wang, J.-y.Liu, Z. Chen, G. Li, Z.-j.Zheng, S.-q.Qiu, J. Luo, C.-j.Ye, S.-y.Zhu and N.-s. Zho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