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寡淡,難阻歸鄉的腳步

年味寡淡,難阻歸鄉的腳步

年味是什麼?壓歲錢、煙花爆竹、新衣服、春晚、耍花燈、一場接一場的酒宴……

這些是,或許又不是,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也許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這種傳承千年的習俗,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深紮根在國人的心中。

電視上播放的回鄉民工組成摩托車大軍,那些民工穿著厚厚的大衣,臉上被寒風吹得通紅,也不惜帶著自己的家人,騎行數百公里歸家。想著歸家團聚的甜蜜,受再多的苦也值了。

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春運期間,中國將會運輸超過30億人的乘客。火車站熙熙攘攘的人流,客車、輪船、摩托車馬達的轟鳴聲,都散發著節日濃厚的氣氛。

回家團圓,這一永久的年味,成為中國文化的基因,被深深的根植在春節中。雖然西風東漸,洋節盛行,但都沒有中國農曆春節來得那麼濃烈,那麼接地氣。相聚的時間雖短,甚至許多人對春節也沒有太多的期盼,然而一年一度的團聚,也是承續親情,聯結血脈的重要儀式。並不是單純的穿新衣、串家門、吃幾頓好酒好菜,維繫的是一根扯不斷家族的繩子。

有人說,煙花爆竹被禁讓年味淡了,有人說,現在的春晚節目不好看讓年味淡了,還有人說,現在人情淡漠讓年味淡了。這些確實是一些因素,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年味淡了,主要在於現在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以前,小孩子過年盼著拿壓歲錢,穿新衣服,大人過年就是為了給家裡人做頓好吃的,打打牙祭。現在,這些都不是事,物質極大豐富,應有盡有,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讓老百姓囊中不再羞澀,想穿新衣服平時裡相中了就可以買,想吃好的,邀請三五知己在酒店裡一起喝酒,都是稀鬆平常的事。而且,國人過節土洋結合,一年有很多節日都可以過,無形中沖淡了年味。就像老人常說,海菜席吃多了,也吃膩了。

不過時代再怎麼改變,春節的傳統內核還是未變。除了家人團聚之外,還有辭舊迎新,送走過去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這一送一迎,有多少人為了燒頭香而晚上不睡覺去寺廟門前排隊,包含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期許。無論過去再艱難困苦,國人對新的一年總是滿懷希望,這一點,在內斂的國人中顯得格外突出。

年的味道,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最近幾年,雖然不讓放鞭了,可是燈籠、春聯卻依然盛行。各個小區、商店掛滿大大小小的燈籠,家家戶戶貼著新買的春聯,洋溢著年味的紅色,給人帶來溫暖和期冀。

紅色對應心情,團圓慰藉親情,迎新代表豪情,這就是我所認為現今的年味了。即使一個時段的結束,也是一個時段的開始,喜悅和憧憬,雜糅在昏昏欲睡的守夜人的心中,歡騰和跳躍,閃現在眼前多姿多彩的熒屏中,無論飲酒或是飲茶,盛著的都是心中認定繚繞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