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再说“吃”

老人们常言到:饭吃八成饱。

可每当面对各式各样的面食甜点、饮料、瓜果时,我们早已把这些叮嘱抛到脑后,为满足一时的食欲,却忘记了肠胃的负担。


从中医角度看,饮食通过脾胃来消化吸收,然后转变为精微物质再由肺运输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充盈全身的气血以供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脾胃这个工厂不但每天处理食物总量是有限度的,而且工厂自身也需要消耗能量来完成工作。


一方面,它将食物的精华部分供给全身,另一方面将食物中的糟粕传输给肠道。如果饮食过量,首先导致「工厂」负担过重,每天总有处理不完的食物在「工厂」内部堆积,中医称之为「食积」。


食积过多就会腐烂、发臭,久而化生湿热,反应在人体便表现为口臭熏人、嗜食凉物、反酸烧心、大便粘腻、小便黄浊等异常症状。接着,食积进一步妨碍了工厂的正常工作,出现打嗝嗳气、饭后腹胀、易饥食少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小儿则会出现厌食、积滞、疳证等疾病。


冬至之后再说“吃”

其二,由于「工厂」需要增加额外的能量来处理多余的食物,所以饱食后,大量的气血被动员到了脾胃,此时,身体往往出现倦怠困乏的表现。而大量的食物充盈在胃中,特别是性子急的朋友囫囵吞枣式的用餐,3分钟便吃完饭,吃得过急过快致使脾胃的气机不能很好的运行,中伤脾胃,脾胃功能严重受损之后人体启用代偿反应促使血糖持续升高以应机体的正常工作,于是患上消渴病(西医称为“糖尿病”)便指日可待了。


《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


书中还提倡饮食要顺应天地阳气的盛衰,「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中午之前,天地之间的阳气最旺盛,人体的脾胃阳气借助外界的阳气则功能增强,而午后夜间,天地之间的阳气渐渐衰退,阴气渐渐生长,则人体脾胃的功能也应该处于作息状态,如此,才能养护脾胃脏腑。


近代,佛门大德印光老法师曾对饮食提到「吃饭不可过度。再好的饭,只可吃八九成。若吃十成,已不养人。吃十几成,脏腑必伤。常如此吃,必定短寿。饭一吃多,心昏神疲。」饮食八九成才能达到「养人」的目的,这与中医养生的理论相符合,只要不饥饿,少食有利于全身经脉气血的畅达,达到「冲和之气,沦浃脊髓」,滋养全身的目的。


冬至之后再说“吃”

其中有关「食多短寿」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西方科学所证实,研究表明:节食是长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节食,还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老老恒言》说:「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虚,则经络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诀」。反之,饱食则会导致疾病反复,中医称为「食复」。在小儿外感肺炎等疾病时尤其需要节食。


同样,《古兰经》中也提倡节食:「胃是百病之府,贪食是百病之根,节食是百药之首。」


进而,节食还有利于睡眠,《黄帝内经》说:「胃不和则眠不安」,饱食会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多梦、夜卧不安等症状。长期饱食导致脾胃食积,进而腹痛,失眠等疾病就出现了。


冬至之后再说“吃”


反思现代人们的饮食习惯,则恰恰与之相违,夜生活和宵夜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所谓的享受之一,然而种种疾病却接踵而至,违背了饮食的正常规律,违背了天地之道,逆天而行,岂有不患之遗祸,身体往往因此受到损伤,得不偿失,这真真确确是值得我们在生活中警惕再警惕的啊!


民以食为天,食饮有节,真的是太重要了。生在广东,食在广东,广东的美食,各种食都太多太多了,美食越多,人的食欲也就越大,广东人要想真正做到食饮有节,这是一项何其艰巨而又十分必要的生命工程啊!


食饮有节的养生理念确确实实需要在社会上普及宣传开来。如果不懂得食饮有节,爱就很有可能成为愚爱。善恶就在一念之间,生死亦在一念之间。不要因为对方体瘦而劝食(盲目劝其多食),倘若对方不经思辨大朵快颐,即便是长肉了,也是人们常说的“啤酒肚”,百害无一益。


过犹不及,一切都尽可能做到刚刚好,不偏离中道,即是“有节”。万事万物留几分,才能阴中寓阳,阳中寓阴,最后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生生不息。


对于自己没办法说节食的人士,希望大家都给予更多的关爱,关爱不是在物质上而更多在心灵上,心灵和物质是一对阴阳,心灵上的缺失就会表现在物质上的欲望,来达到平衡,所以真的很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做真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真人是最可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