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辛弃疾在公元1194年之前,曾就任福建安抚使。众所周知,辛弃疾作为主战派,屡屡受到主和派的馋害诬陷,并因此而落职。

在福建任职时期,辛弃疾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因有感于目光所至之景色,于是写下了一篇尽显自己“沉雄”本色的词作: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南宋)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

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喝着凉爽的酒,躺着凉爽的席子。

这时登上双溪楼,我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品读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情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像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

辛弃疾这首《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这首词作于1192年,当时辛弃疾正在福建任职。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词的上片写登临南剑州双溪楼,抚今怀古。把南剑、双溪楼的地名、地理形势、历史传说全部铺叙开来。把崇高和狰狞全部熔于一阕,在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各方面,制造出审美的张力。

这种意象之间的审美张力和语气上的沉郁顿挫里应外合,曲尽情致。世人都说这个地方剑光冲天,辛弃疾俯仰天地,却有高山压顶,潭空水冷之感。

刚想燃犀觅剑,却又畏惧鱼龙飞舞、风吼涛怒。一语一转,一步一顿挫,写出既想觅剑报国,又因现实冷峻而忧馋苇讥之情。

情融于景,景与情会,自然就是“峡束苍江”、“欲飞还敛”的姿态了。

诗词: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尽显“沉雄”本色

据此,下文才有了陈元龙“冰壶凉簟”之所想了,登楼远眺,便产生了千古兴亡之慨叹。

结尾用一片斜阳,深寓国忧而卸帆系舟,终究也因国事难为而产生了归去之念头。

辛弃疾采用当地传说,结合眼前奇幻苍茫的景色。

寄寓他自身壮志未酬、抑郁苍凉的心情,委婉顿挫,展现了作者矛盾与无可奈何的心绪。

同为豪放词,前人常用“清雄”评价苏东坡的词作,而辛弃疾的这首词,则尽显了自己“沉雄”的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