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一个字:利,历史之动力

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利"、争"利"。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两个字:生产,历史之基础

人类为了"利",基本的途径在于生产,包括生产物质和精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生产活动是社会基础

三个字:民为本(民为贵),历史之主体

民,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所以,《尚书》指出:"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四个字: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历史之规则

优胜劣汰,是达尔文在进化论提出的一个基本论点,原指自然界的基本法则,考察人类发展,同样适用。对于中国历史,可见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意思差不多,不过更为直接血腥。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优胜劣汰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弱肉强食

五个字:存在即合理,历史之解释

历史不容假设,凡是历史发生的,均有其特定原因,所以,对历史而言,也可以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事件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事件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原话出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存在即合理

六个字:知识就是力量,历史之经验

落后就要挨打。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历史的规则,但如何实现优(强)?如何避免劣(弱)?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这对个体的人适用,对人类社会同样适用。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知识就是力量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知识带来进步

七个字: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之大势

既然民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离娄上》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民心所向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民心所指

八个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之周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人们经常说,历史惊人地相似,历史重演,这说明,历史是有周期的。因此,《三国演义》第一句即:"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样,汤因比也认为,人类各文明发展就象人的生老病死,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周期性变化。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也认为,历史将回到未来(back to future),未来和过去没什么不同,过去历史的悲剧也会在未来重演。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政治的周期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经济的周期

九个字: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历史之实质

历史发展充满政治斗争。纵观人类社会,道德和规则都是统治者给普通百姓制订的,统治者自身却从不遵守道德和规则。庄子很早认识到了政治的实质,作出了辛辣的讽刺(见《庄子·胠箧》)。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亚维利也认为,政治上没有道德可言,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顾道德而采取任何手段。君主在政治上必须善于运用阴谋诡计,欺骗狡诈,不必考虑道德信义。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窃钩者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窃国者

十个字: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历史之评价

原句出自《晋书·桓温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数百年后,终得任人评说。所以,历史事件或重大或渺小,终有历史鉴定;社会革命或前进或后退,终会后世评判;历史人物或英雄或狗熊,终要盖棺定论。鉴定评判定论的结果,或历史流芳,或遗臭史册,情况大抵如此。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留芳者

对历史的简单认识:还能更简单儿吗?

遗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