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記得很久之前去同事家裡玩的時候,同事和孩子正好那天約了同學一起出去玩,送孩子出門的那一刻起,同事就反覆的在唸叨,在他出去沒多久就開始電話連環問他怎麼還不回來。

每過一個小時就要打電話問孩子現在在幹嘛,在哪個地方和什麼人在一起。當時在同事家裡做客的其他朋友看到了同事這個樣子之後都覺得非常的可怕,認為他對於孩子的掌控欲太強了。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這些同事的孩子現在已經上初中了,完全有自己的自主能力。後來和同事聊及這個問題,他說他就是擔心孩子年齡小會受欺負,所以什麼問題都是他們幫忙解決的。而他們學校附近也有一些混混的存在,又擔心孩子會不交不好的朋友,所以包括孩子的交友,他也是會有所限制的。

也許對於同事來說這樣的一種方式對於孩子的一種愛,孩子應該會感到幸福,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同事的孩子每次在聽到他各種各樣的叮囑,反覆的嘮叨以及控制他的生活的時候,臉上都會表露出不耐煩的情緒。每次在接電話時同事沒有說幾句,他就會選擇掛掉。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生活日常所需所有的決定都是父母幫助孩子去做的這其實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一定的邊界感。愛德華說過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專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講民主等因素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與人生。

父母對於孩子的過度管教,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便是一種不尊重他們人格的表現,而這種父母的專制只會讓家庭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

邊界感其實是心理學上面的一個專屬名詞,它指的是分清兩種物體之間的關聯,明確各自屬性的認知。在父母和孩子間的關係也是需要邊界感的,都表現出來就是父母應該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那如果喪失“邊界感”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孩子失去自主感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他們這一方面的需求表現的更是非常的明顯。如果父母總是去幹涉孩子的事情,干涉孩子的決定只會讓他們失去了自主感,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束縛,無法得到施展。


2、心理壓力大


孩子如果做任何事情都是透明化的,都是被父母監督著的話,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會限制他們的行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沒有被保護。

在電視劇《小歡喜》當中,喬英子便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喬英子在上高三了之後,她的媽媽便把工作辭了,生活都是以喬英子為重心。

喬英子的房間結構書桌前還是一塊透明的玻璃,這都是為了方便她的媽媽能夠更好的去監督她。然而在這樣的過度管教之下,喬英子最後患了中度抑鬱症。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那麼,父母“邊界感”有什麼重要性呢?


1、讓家庭氛圍更好


孩子和父母親的關係應該是若即若離的,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出現在孩子需要獨立自主的時候,父母就退出。這樣的話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獨立空間,也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加的融洽。


2、讓孩子更加獨立自主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獨自成長的,家長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處理好。一個有邊界感的父母能夠適當的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在這個空間當中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3、是孩子隱私的保證


孩子也是有屬於自己的隱私和尊嚴的,有邊界感的父母,他們會給予孩子一個隱蔽的空間,讓他們擁有自己的隱私。

在孩子有隱私希望得到父母尊重的時候,父母給予了他們足夠的尊重,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隱私有保障。


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培養孩子


1、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孩子的生活屬於孩子的,決定本身就應該由他們自己去做,父母應該要將選擇權交還給孩子,讓他們學會如何自己去判斷,也讓他們懂得對於自己所做出的決定,自己所做出的行為也一定要自己去承擔後果。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2、給孩子充分的物理和精神空間


所謂的物理和精神空間其實指的是精神上不要過多的去幹涉孩子想法,物理上讓孩子獨自的玩耍,完成任務的時候儘量讓孩子獨自去完成。這樣的一種邊界感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也可以讓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


3、父母要及時退出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孩子所需要的獨立空間就變得越來越大。父母要學會的就是及時的就退出孩子的生活,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孩子保持距離,不要去幹涉孩子的決定。孩子的生活也是由他們自己去走的,等到他們成長了之後,總是要離開父母獨自去面對社會。

孩子內心幸福從何而來?家長要懂得及時退出,形成“邊界感”


育兒問題寶媽教,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身體倍兒棒,我是@大寶疼小寶,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