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 三國必爭之地

襄陽位於漢江中游,東西兩面分別為桐柏山-大洪山和秦嶺-大巴山所阻隔,漢江從西北穿過襄陽往南注入長江,而在東北面,唐白河則從南陽盆地注入漢江。真可謂是“挾大江以為池,而崇山以為固……南極湖湘,北控關洛,獨霸漢上。”

襄陽 三國必爭之地

襄陽城

歷史上襄陽的交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就陸路交通而言,襄陽在歷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南襄隘道和荊襄大道,從而構成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中線。

就水路交通而言,襄陽北部可以通過漢江的支流唐白河通往南陽盆地,南部沿漢江則可以直達江漢平原。正是由於襄陽在南北水陸交通中所佔據的樞紐地位,所以歷史上襄陽總是戰事不斷,尤其是在南北對峙的戰爭中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點在戰事不斷,紛爭戰亂的東漢末年及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各方對待襄陽的態度就可以看出。

  • 先看東漢末年獨居一方的軍閥勢力劉表

初平二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徙治襄陽。劉表上任荊州刺史時,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與共謀畫。蒯越獻策“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後來“唯江夏賊張虎、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再後“於是開土遂廣,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正是劉表聽從蒯越“南據江陵,北守襄陽”的建議,然後不斷開土擴疆,逐漸擴大影響範圍,最後成為盛極一時的地方勢力。

  • 蜀漢劉備軍事集團

劉備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時,諸葛亮隆中獻策就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把襄陽的軍事位置重要性闡述的明明白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更是把後期的軍事規劃預謀的很清楚,襄陽在諸葛亮眼裡就是北圖中原的跳板。

襄陽 三國必爭之地

劉備

建安十三年,“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時,諸葛亮再次勸說先主攻劉琮,因為劉備不忍而作罷。此後,劉崇投降曹操,襄陽歸曹操,劉備則被曹操一路追擊。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將關羽圍樊、襄陽。“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生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雖然取得勝利,但是沒有奪回襄陽。


  • 孫吳軍事集團

孫吳的謀臣周瑜建議孫權“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可惜“瑜志未逮而卒。後吳屢伐魏,皆無功。”後來孫權重啟伐魏事業時,殷札也建議“天棄曹氏,喪誅屢見。今宜滌荊、揚之地,強者執戟,羸者轉運,命益州軍於隴右謂蜀漢也,朱然、諸葛瑾指襄陽,陸遜、朱桓徵壽春,大駕入淮陽謂淮北,歷青、徐,犄角並進,民必內應。一軍敗績,則三軍離心,便當乘勝逐北,以定華夏。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民疲威削,時往力竭,非策也。權不能用,師卒無功。”雖然諸葛瑾攻打襄陽失敗,但是襄陽依然是孫吳伐魏的焦點。

  • 曹魏軍事集團

魏明帝說過:“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看來曹魏歷任領導也是十分重視襄陽。

在關羽圍困襄陽及諸葛瑾攻襄陽之時,曹魏集團都投入巨大的兵力對抗力保。

《襄陽志》雲:漢建安十三年,魏武嘗得荊州之地,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皆為敵境。曹操丟失襄陽,襄陽以南所有的地盤全部不守。

襄陽 三國必爭之地

在三國你爭我斗的戰亂時代,襄陽始終是各方勢力爭奪的重點。正如胡三省所言“六朝增重上游,庾亮欲經略中原,則先分戍漢、沔。劉裕欲伐魏,則先廣襄陽資力。晉何充有言:荊、楚,國之西門。”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湖廣方輿紀要序》中關於湖北地區的戰略形勢有一句被引用很廣的名言:“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顧祖禹在論及三國襄陽爭奪時說道:(襄陽)府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嘗為天下重地。曹公赤壁之敗,既失江陵,而襄陽置戍,屹為藩捍。關壯繆在荊州,嘗力爭之,攻沒于禁等七軍,兵勢甚盛。徐晃赴救,襄陽不下,曹公勞晃曰:全襄陽,子之力也。蓋襄陽失,則沔漢以北危。當操之失南郡而歸也,周瑜說權曰: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及壯繆圍襄樊,操憚其鋒,議遷都以避之矣。吳人懼蜀之逼,遽起而議。其後,魏終得以固襄陽,而吳之勢遂屈於魏。自後諸葛瑾、陸遜之師屢向襄陽,而終無尺寸之利,蓋勢有所不得逞也。至於魏人之保襄陽,亦如手足之救頭目。然方吳人之攻曹仁也,司馬懿曰: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地,不可失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