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曾经六次下江南,相当荣,乾隆皇帝很是羡慕,也来了个六次南巡。在《御制南巡记》里,乾隆皇帝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表示自己一辈子也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几十年混乱的西北,二就是六次的南巡。由此可见,这下江南的意义在乾隆的心目中,那是相当重要。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但是,在古代并不先进的出行条件下,皇帝的出巡就是一件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从京城到江南,路程约六千余里。在两百多年前,可没有现在的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皇帝的那些行李,全靠马拉人扛,行动缓慢,这样走个来回,少说都要三五个月。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并且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的时候,都会带上后宫妃嫔、朝中大臣、皇亲国戚,连带着保护安全的侍卫随从,少说都有两三千号人。这么多人需要动用的马匹有五六千,车辆四五百,船只也要上千条,这样一来花费的也就多了。据历史学家统计,乾隆帝每次南巡都要花上一两百万两白银,六次南巡下来花费高达两千多万,要知道当时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也才五千多万。

并且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的时候,已经是74岁的高龄了,这么大年纪长途跋涉,也是相当不容易,还要花那么多钱。那么他为啥还乐此不疲下江南呢?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其实对于下江南的原因,乾隆自己也解释过:一是朝中大臣的建议;二是江浙官民的盛情邀请;三是侍奉母后,游览江山美景,尽点孝心;四是江南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己作为皇帝应当亲自去考察民情。这些说法是一种较为官方的说法,当然听听就算了。其实在乾隆皇帝的心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层意义。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富庶的江南给了朝廷巨大的财力支持

江南一带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商业中心,也是国家的“银袋子”,同时也兼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更是国家粮食的主要产地。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江浙缴纳的税银占国家税收的30%,粮赋占全国的40%,而关税则占到50%的比例。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还有重要的盐课银,从明朝以来盐课银就是朝廷收入的支柱产业,到了清朝也成为了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据统计,盐课银的60%都是由江南贡献,在富饶的江南,仅仅是扬州盐商们每年上交的盐课银都有几百万之多,最高时高达600多万两白银。

京城所需要的的粮食大多也是由江南供给

清朝时期京城所需的粮食也是从江南运来的。清朝时期,北京城人们消费的粮食主要是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为辅,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记载,发放给官员的官粮比例是:“粳米五成,稄米三成五分,粟米一成五分”。稄米和粳米这两种大米就占了官员口粮的85%。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京杭运河

这小麦,杂粮好说,离京城较近的山东、河南、关东等地有大量的种植,但是这大米就需要通过漕运从江南一带运抵京城。明朝时期的京城就开始从江南调粮,那时京城“漕粮岁入四百万石”。而到了清朝时期,京城人口大量增加,需要的大米可就不止四百万石了,这些粮食的三分之二都是从江南通过河运或者海运运抵京城。

可以说没有江南的巨大钱粮作为支持,也就不可能会出现乾隆盛世。

除此之外,每次下江南的时候,皇帝却保这些收入能够正常进入国库外,还会和权臣进行摊派、卖官、受贿、敲诈勒索等,找江南的富商与官员套取大量的私房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劳民伤财,他到底为了啥?

也就是说,将富庶的江南紧紧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充分利用江浙一带的庞大资源来维持大清帝国的正常运转,这才是乾隆六下江南的主要原因。

参考:《清史稿》《钦定户部漕运全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