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在我看來,德的深層內涵是品德,即良好品德。通過諸子百家文化了解到,各位宗師都有傳世之寶,而這個寶就是他們各自的品德,如孔子的禮德,老子的道德,鬼谷子的戰德,雖然分為不同領域,卻為後世留下行業或社會準則。

當前,中華歷史文化品德以老子、孔子等大咖為代表,主要體現在推動社會正常文明運轉。在國外,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也非常受推崇,如《禮記》《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古代名書均被深入研究學習並創新。從古至今,各行各業都講究德行,中華文化以道德與法治盛名於世。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可的根本則是中華文明有利於世界和諧,想必這也是我國入選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因。不論是諸子百家創始人還是三百六十行開山宗師,他們都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基本上都是一代巨星,他們都有區分正邪的能力,都認同正邪不兩立的說法,認同的基礎則是個人品行端正,從而收納的徒子徒孫多為正派之人,這是德高望重的始源,正因為有了這些先賢大德,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才能傳承下來。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在很多正派人士心裡都是棒棒噠,基本上歷朝歷代都形成一種共識,就是堅決打擊心術不正之人,大多數人都是品行端正的,擁有區分正邪的發言權,是保護社會,促進平穩並營造太平盛世的主要力量。由此可見,高雅的道德對社會的貢獻巨大,道德對社會的重要程度堪稱無可替代。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有德之人必然有愛,心胸開闊且眼界深遠,具有開創美好生活的決心,能夠為底層帶來改善,因此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推崇高尚品德,鼓勵人們培養高尚情操,這有利於建設和諧社會,有助於人類與生物共同搭建命運共同體。有德即有道,道德不分家。有德者必定是懂道理的人,深明大義,無私無畏,敢於面對邪惡並挑戰邪門歪道,擁有一顆戰勝所有不仁不義勢力的鬥志,也可以理解為愛心,這是大愛無疆的愛,能夠以犧牲小我的英雄無私情懷,發揚民族團結精神。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講德,德的深層內涵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廣大人民群眾都非常熱愛真理,有理走遍天下都不怕,理是德的組成部分,德則是道的組成部分,比如語文課上組詞:道理、道德。講理其實就是有品德,有品味的具體體現,有德者皆為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