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图 | 网络

文 | 春苗

前记

人文类的书看的少,这本《潜规则》是出于友人推荐。书中叙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官场案例,生动有趣,诙谐幽默,发人深省。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潜规则》

在潜规则的阴影中,封建社会的帝王、官员、百姓有着不同的处境和抉择,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深感无奈,不胜唏嘘。

潜规则

潜规则,大致定义为: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约束是在社会各主体中自发生成的,违背正义观念或制度的,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和规矩。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潜规则会帮助势力集团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而利益的最初来源便是平民百姓,且任何官员和百姓如若侵犯潜规则,则必招致排挤报复,甚至杀身之祸。

为何如此?只因古时官官相护,为了共同利益。一个新上任的小官,先不说平步青云,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就必须打点上级官员和各路关系,否则就被视为不懂规矩的另类,必然受到各种利益集团“莫须有”的弹劾和迫害。

而官员的正式工资寥寥无几,根本负担不起这个开支,如书中介绍到明朝的官员待遇情况,一个县太爷的月薪相当于人民币1130元,一年不到1万4千元,收入水平比自耕农强不了多少。

但每年孝敬上司、送往迎来拉关系和考满朝觊的花费就要20~80万元!你猜猜这些钱能从哪来?老百姓身上呗!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这个逻辑就是“新官堕落定律”的基础,而这个定律却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总结的,在他当皇帝的第十八个年头说道:“我效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们当官久了,全都又奸又贪。

为何不上访?

所以,天下人都知道,百姓才是最终的冤大头。为了获得高额的“贿赂费用”,于是重复征税,变相加税的情形自然就会出现。

百姓难道不起来反抗吗?当然会,然而这些官员却有“合法伤害权”,不管你是耕农还是财主,总能找出办法害你,大大小小的冤假错案也由此产生。

一个知县想报复,会调动一切关系,把握案件的模糊之处来害人,这就是所谓的“官断十条路”,换句话说就是案子怎么断都不算错。

如此强大的“害人技能”,换成是你,你怕不怕?

所以多数百姓想对官员表达的意思是:我们承认你们能害我们,我们掏钱,你们别再用这种手段害我们了。

唉……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有人会说当官的胡作非为,百姓可以到朝廷上访啊!

那我们再看看书中的真实故事:清光绪初年,眉山县每次收税都多收50块钱,百姓心里痛苦,有一个叫

李燧的生员很是仗义,他义愤填膺的走了5千里去上级告状。

然而他却把上级惹怒了,这明显是想断了上级的财路啊,所以被诬陷为敛财,革除了他的生员资格,还被投入了大牢,一关就是12年,几次都差点被杀掉。

就为了50块钱摊上这事儿,你觉得划的来吗?所以结果大家都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屈死不告状!

对于像李燧这样的兄弟,大家只能拱手抱拳,背地里敬他是条汉子了。

官员之间的潜规则

官员之间潜规则就更复杂了。炭敬、冰敬、别敬,三节、两寿等都给提前备好咯。

由于利益关系,官员间必然会产生官官相护的权势集团,集团核心人物将会自己的心腹安排到各个岗位上,以便收割利益。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当然,也会有刚正不阿的官员存在,比如明朝的礼部尚书孙丕扬,职责是负责为皇帝挑选贤才,他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皇帝身边的宦官。

双方势均力敌,后来孙丕扬放弃安排干部的权力,同时也取消了宦官的灰色权势集团的肥缺索取权。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挑选贤才并安排职位呢?答案:抽签呗!能有什么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

结果是,能士贤臣不能上位,朝中一盘散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个时代的结束也就进入了倒计时,悲夫!

清官变贪官的背后,到底因为什么《潜规则》?

打贪官

昔时的教训历历在目,虽然“打贪官”任重道远,但一个王朝若意在久远,不打能行么?!

作者也感叹:“野火烧不尽”,烧掉的只是表面,地表下的草根还活着。奈何人心还是那颗“食、色,性也”的心。

本书对于庙堂之高的人,是有深远意义的。只有做到釜底抽薪,彻底改良滋生“野草”的土壤,才能免于重蹈从秦汉到清明历代王朝都绕不开的覆辙。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姑妄读之,也能开拓视野,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中,那鲜有人说的、潜在的真相。

延伸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