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蘇軾“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隨著蘇軾的文字到了黃州。黃州是蘇軾一生情感思想的分水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人生挫折不但沒有擊垮他,反而給了他莫大的激勵;他的政敵時時刻刻關注著他的動靜,這些似乎又都被他看得透徹,所以倒是超然起來。


那幾年裡,蘇軾寫了前後兩篇《赤壁賦》文,大覺大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寫了宋詞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蛻變成為東坡居士,世事在他面前變得澄澈無物。被貶黃州的第四年,即元豐六年(1083年)三月,張懷民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他們很快因氣味相投而成為好友,交往密切。當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往張懷民暫住的承天寺與之一起賞月,寫下了《記承天寺夜遊》美文;不久,張懷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觀覽長江勝景。蘇軾欽佩張懷民的氣度,為其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並贈其《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原詩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看蘇軾“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翻譯:

落日中捲起繡簾眺望,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臺相映,空闊無際。為了我的來到,你特意在窗戶上塗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猶新。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平山堂的時候,靠著枕蓆,欣賞江南的煙雨,遙望遠方天際孤鴻出沒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所描繪的,山色若隱若現的景緻。

廣闊的水面十分明淨,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江面波濤洶湧,一個漁翁駕著小舟在風浪中掀舞。見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風賦》,像宋玉這樣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莊子的風是天籟之說的,硬說什麼風有雄雌。其實,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看蘇軾“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實際就是幾位士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酬答。當時,蘇軾被貶黃州,其弟蘇轍上書營救,奏乞納官以贖兄軾之罪,因而“坐請監綺州(今江西商安縣)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元豐六年與蘇軾、張夢得在剛剛築就的新亭觀覽江流。此亭為張夢得所建、蘇軾命名為“快哉亭”,蘇轍為文《黃州快哉亭記》,實則幾個流浪士人的心靈家園,故而蘇軾曰“知君為我新作”,亭子歸屬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此亭成為他們情感思想的停頓修養站點、慰藉心靈的外在事物,故被蘇軾名之曰“快哉亭”。


對比於之前的文辭,蘇軾在這裡作了一首坦然舒放的緩詞——難得臨江觀落日,看江水漫漫,想悠悠之事,發浩然之情思。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顯然這是富含相當愜意感的描述;接著憶景寫景,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高遠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憶,關聯的詞境界洞然開闊,情蘊猶似江南時境況,可知三幾好友快哉亭之約是何其愜意之事。接著回到現場視角,“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眼前廣闊明淨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此情此景,此天此地,此時此空,人在其中,自然興嘆。“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是詞人情不自禁地出場。“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頗顯大氣度,“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大顯豪情意氣,彷彿就在瞬間明白:一個人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即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瞬間覺悟是生活的一件法寶,往往讓負重的人生突然轉彎獲得輕鬆。我相信蘇軾在那些“愜意”的觀景會友中已然獲得瞬間的覺悟,於是人生沉浮、謫居他鄉帶來的身體與精神上的痛楚都被最大可能地淡化,內在的傷得以療治。當然,有一點是必須明白的,艱難困苦是人生的至寶,你忍耐著,堅持著,走過黑暗與苦難的長長隧道,才能遇見可貴的療治之藥“瞬間覺悟”。在黃州“快哉亭”,生途上見證挫折的那些事物,儼然都是蘇軾情感思想裡的亮光,它不僅照亮自己黑暗的人生之路,且光明瞭黑暗路上人們的眼睛。

此詞作於東坡貶居黃州的第四年,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通過描繪快哉亭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看蘇軾“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