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交社保,交哪個檔的最好,300%的最好嗎?

有一個網友說:自已是做個體小買賣的,想著自已還年輕就一直也沒交社保。最聽說人說社保需要交滿15年才可辦理退休按月領取養老金,現在想交社保。想問問社保那麼多檔次,對於個人來說,交哪個檔次更好呢?

按最高檔次也就300%交,退休後養老金肯定也是最高標準的,但是按從投資回報率來算的話,300%交納真的比60%合算嗎?如果不合適,那按哪個檔繳好呢?

個人交社保,交哪個檔的最好,300%的最好嗎?

小編覺得,如果想養老金領的高一些,自然300%的檔次是最好的,相反從投資回報率來算的話,60%是最合適的,只不過養老金會很低。

按下來我們從自身經濟條件以及投資回報率兩方面來分析一下。

個人交社保,交哪個檔的最好,300%的最好嗎?

第一:投資回報率。

繳納社保無非是為了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有一筆養老錢,不至因為歲數大了無法工作,致使基本生活成問題。

大家都知道通過企業繳納養老保險,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比例為單位承擔16%,個人承擔8%,其中個人繳納的8%劃入到個人賬戶。

相反自已交社保,也就是以靈活就業形式繳納養老保險,雖然繳納比例只有20%,但這筆錢全部由個人承擔,這其中8%進入個人賬戶,12%進入了當地統籌賬戶。

另外說繳納社保其實也是一場投資,那有投資自然也要看一下收益如何。

養老金的領取標準,除了繳費基數,還和繳納年限、個人賬戶餘額以及退休當年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每一個因素的不同都會影響到退休後養老金的多少。

個人交社保,交哪個檔的最好,300%的最好嗎?

至於養老金的計算嗎?

月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 個人養老金=個人賬戶餘額/計發月數(50歲195個月, 55歲170個月,60歲139個月)

不妨測算一下,按哪個檔交更合適。

舉個例子: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5000元,社保按社平工資的60%設為下限,則繳費基數為3000元,300%為上限的話,則繳費基數是15000元。繳納年限15年,60週歲退休。

  1. 60%也就是3000元。個人每個月需要繳納600元, 15年共計10.8萬元其中4.32萬劃入到個人賬戶,個人養老金=4.32/139=310元/月。
  2. 100%也就是5000元。個人每個月需要繳納1000元,15年共計18萬元其中7.2萬劃入到個人賬戶,個人養老金=7.2/139=517元/月。
  3. 300%也就是15000元。個人每個月需要繳納3000元,15年共計54萬元其中21.6萬劃入到個人賬戶,個人養老金=21.6/139=1553元/月。

從三者的總投資額以及可獲得的個人養老金來看,在60%和100%的繳納比例中,二者個人養老金相差207元,至於300%來說相差的也就更多了,因此同等繳費年限、同地區之間,兩者退休後的養老金還是有差距的。

個人交社保,交哪個檔的最好,300%的最好嗎?

​第二:自身的經濟條件。

我國養老保險繳納實行的是“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激勵機制,也就是說繳納的時間越久,繳納的費用越高,退休後獲得的養老金也會是最高的。

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按300%繳納養老金雖然是可以獲得最高標準的養老金,但前期的養老保險投入也是相當的高,而且繳納的保費並非全部劃入到個人賬戶,相反雖然60%所獲得收益較低,但前期投入的也少。

所以說個人按哪個檔次交納社保更划算,這個還要看自身經濟收入。

綜上所述,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相信大家對於自已交社保,哪個檔次好,最高還是最低?已經心中有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