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宜昌,位于长江之滨,三峡的入口,由江而生,因江而兴。这是个千年古城,历史上曾有“峡州”、“夷陵(彝陵)”等称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的古战场,抗日最后一道防线;历史上这里出了嫘祖、屈原、王昭君等名人;白居易、苏轼等墨客文人曾到此一游;欧阳修曾被贬在此当县令;当代,宜昌飞速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水电之乡。千年历史,多少会留下了一些东西给后人,尽管没有太多实物,尽管现在所见大多是根据传说加上后人的想象复建,但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由于长江与宜昌缘由,这些遗留在长江沿岸尤为集中。这里按顺江而下的顺序,将所拍摄到的有历史意味的建筑、遗迹,包括部分近代的建筑,选编在此,并尽可能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当我们在欣赏长江两岸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同时好好品味这些过往的历史。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先人们早就在屈原的故里、西陵峡的江滩建屈原祠,来纪念屈原。由于葛洲坝及三峡大坝的建成蓄水,“屈原故里”牌坊及“屈原祠”两度迁址,最后在三峡大坝上方、秭归新县城的凤凰山安家,成为“屈原故里风景区”。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屈原祠。它完全是原物拆迁,原样复建,同时有扩建。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石牌,原是西陵峡边一小镇,因江岸有一凌空屹立的巨石——“石令牌”而得名。石牌镇地处险要,长江在这里突然拐了一个110度的湾,构成可扼制长江航道的天然屏障。1943年5月,日军攻陷宜昌,随即调集了十万兵力,对石牌进行猛攻,企图从长江直攻陪都重庆。中国军队进行了的顽强抵抗,日军未能进入三峡半步。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改变了抗战的进程,石牌小镇也一战成名。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石令牌。一板状巨石犹如令牌,悬空而立,巨石高32米,宽13米,厚4米。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现在,位于石牌镇下端的原战场遗址,已开辟为“石牌抗日纪念馆”。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纪念馆内,当年面向江面的炮楼仍屹立,它在向后人诉说这段抗日英雄史。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三游洞,位于“下牢溪”的崖壁上,距长江不过百米。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此洞,故称“三游洞”。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后人称其为“后三游”。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三游洞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是唐宋以来,众多文人墨客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所作诗文或刻碑记事,共有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均堪称书法精品,极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在三游洞的山顶之上,耸立有“至喜亭”,江岸上有“古军垒”遗址。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至喜亭是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造型很独特的“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它始建于宋朝,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祐四年(1037年)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文中记述:历来,长江三峡航道甚险,河道曲折,水流湍急。下行船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故为至喜”,并名“至喜亭”。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古军垒:1983年10月,在西陵峡口北岸修建滨江长廊时,发现一段用汉代至六朝砖砌的墙体和许多周代陶器残片,从而发现了这个古军垒遗址。军垒始建于南北朝时延用至六朝,这在出土的古代箭镞以及东汉纪年砖等得到考证。现在其遗址上复建军垒,它立于峡口,扼守了入峡的咽喉,深感雄关之险与壮,大有一夫当关之气势。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复建后的古军垒。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古军垒旁侧山崖上的“今古奇观”佛像石刻群,旁侧还有一“大悲佛洞”。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张飞擂鼓台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2006年发掘发现的“南宋军事遗址”。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位于“世外桃源”景区内的“望江亭”。望江亭面向长江,传说王昭君出寨前,曾回故乡省亲,回京那天,她乘船顺江而下,乡亲们在此筑亭遥望送别。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望江亭为很别致少见的三柱形式。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在长江在宜昌的最大支流——黄柏河河口的西陵山上,耸立一“嫘祖庙”,在江面上,很远就能看到她的身影。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嫘祖庙又名西陵山庙,为纪念黄帝正妃嫘祖而建。据《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宜昌远安的西陵山中有雷家冲,为嫘祖故里。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民间称“蚕母娘娘”,与黄帝一起组织部落里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织,共同创造了华夏古代文明。嫘祖为中国最早的第一夫人,全国各地多建有嫘祖庙来纪念她,这是其中之一。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原嫘祖庙毁于日军的炮火,1993年重建嫘祖庙,庙高26.53米,共四层,多层重檐。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镇江阁,继黄鹤楼等之后,有“天下第四楼”之称,气势雄伟。为镇水患,始建于康熙38年,后毁于战乱,今之阁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四层,飞檐翘角,金瓦银脊,有34根盘龙柱 。登阁远眺,葛洲坝和宜昌城区美景历历在目。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夜景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很具有镇江之气势。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精美的建筑。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与镇江阁为邻,有一屈原雕像,像前这块地方被称为屈原广场。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雕像面对大江,表现了屈原皓首苍天,忧国忧民,正气凛然的形象。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雕像基座上及立柱四周有楚乐和山鬼群雕。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昔日的滨江是一片河沙滩, 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兴建, 沿江筑起长长的护岸大堤。为建宜昌山水园林城市,增加市民的休闲活动场所,1984年起,开始兴建完全开放的滨江公园。现在滨江公园的总长度已超过7公里,是宜昌沿长江的一条绿色腰带。位于云集路口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滨江公园”石牌坊,是大家公认的滨江公园的大门。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牌楼内是个开阔的广场,因东西两侧临江处各有一双层八角琉璃亭而名为双亭广场。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宜昌长江水文站。它收集记录了宜昌历年的长江水文资料,在水文站一侧的墙上,用铜牌清楚的表示了历史上长江宜昌段的最高洪水水位。宜昌最后一次洪水侵入城内是1954年,自葛洲坝及三峡大坝建成以后,长江宜昌段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三峡力量”雕塑。为了更好的展现宜昌城市人文内涵,突显水电之城的特色,2016年在胜利四路江边建了这座由五片鲜红色水轮机叶片组成的城雕,名为“三峡力量”。这五扇水轮机叶片原属葛洲坝电厂21F发电机组,2015年退役,叶片总重112吨,围合形似一朵盛开的太阳花。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亮,这朵红色花朵更显艳丽。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位于夷陵长江大桥上侧的滨江公园内。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大撤退纪念碑是纪念园的主体,由1938.10.11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为将滞留在宜昌的3万余名人员和近10万吨民族工业精华、战时物资抢运进川,民生轮船公司倾力组织职工和船只,冒着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在40天的时间里,赶在枯水期前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一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迁徙,被称为“宜昌大撤退”而载入历史。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天然塔(俗称“宝塔”)是一座七层砖石古塔,始建于晋代,现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在此建塔由为:江之南有葛道山,屹然高耸,而城东主山低矮,受欺压。且江水自三峡一出,经西城而东,直泻荆门,非高标凌跨,无以束其势。在此有塔,则可岿然耸峙江干。经历史沧桑,至宜昌解放时,天然塔庙宇被毁,塔也残破不堪。天然塔是宜昌城区唯一留存的地标性古建筑,1992年被定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2006年至2008年,对其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在塔面向长江的门上方,有“天然塔”三字。因建塔时(清乾隆年间)万事顺利,时人认为“天然趣事”,故名“天然塔”。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天然塔立于江边高处,犹如长江的一个重要古航标。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天然塔景点已成为沿江大道一道靓丽的风景。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夕阳下的塔影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夜晚时的天然塔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滨江公园天然塔段视频

天然塔视频

猇亭古战场。“ 猇”为“虎吼之声”,“亭”为古代之行政区域,十里为一亭,猇亭得名蕴藏地势险峻之意,如“猛虎吼啸”之地。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猇亭与荆门山隔江相望,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猇亭是我国少有的古战场遗址,从秦初至清近两千年,这里共发生过九次战争:秦将白起烧夷陵、东汉公孙架浮桥、三国火烧连营七百里,西晋伐吴破西塞、樊猛西陵斩萧纪、梁陈安蜀横索桥、隋朝杨素破陈军、唐军夜袭战肖铣,至清军平叛吴三桂等著名战役均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画卷……。其中,最著名,也最为人们熟知的当属三国时的“猇亭之战”。当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得知关羽被害后,不顾阻拦,尽起大军为之复仇。吴军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转入防御,准备相机决战。 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建立大本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六月,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让吴军找到了破敌之法---火烧连营,爆发“猇亭之战”。猇亭之战,蜀军大败,刘备逃到白帝城,最后亡故在那里,三国鼎立局面确立。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屹立于江崖之上的“楚寨楼”。相传,它原是蜀将张飞任宜都郡太守时在此建亭,为“猇亭”。现“楚寨楼”是近年所建的5层半仿汉楼阁。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过去为了船只溯江上行,在虎牙山江边凿出了一条羊肠纤道,约有1000多米长。栈道初建于三国时期,清时进行了修建,2014年又作了全面修整。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同治碑 纪柱。屹立在虎牙滩山下的一块石碑,为清同治年间遗存的文物,上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虎牙滩碑记》 。《碑记》详细刻录重修纤道的经过。在碑的右侧还立有“纪柱”,上刻“同治十二年季春月吉日立”。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虎牙山上的古烽火台。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三国夷陵之战遗址”碑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虎牙英雄塔。为了追怀在历代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建英雄白塔以示纪念。

遗存在宜昌长江岸边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