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俗話說水滿則溢,對於任何經濟來說,一旦產能過快的增長,商品價值就會呈現下行趨勢。但如果把這一句話放在房地產行業中,卻完全行不通,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過去20多年裡,表面上來看我國城鎮進程高達60%,居民人均面積接近40平方米,僅從這些數據來看,就可以判斷我國樓市趨向飽滿狀態。但事實上不少地區的房子仍十分搶手,其中不缺乏個別三四線城市,此時我們心裡不禁會疑惑,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買房呢?也許大多數人給的回答基本都是房價只可能會上漲,不可能下跌,可當問其緣由時,大家也說不出具體原因。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客觀來講,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導致交易週期的收縮,房價上漲看似意外,實則意料之中。而從最近幾年樓市動向來看,其實你會發現一個規律,購房者心理預期早已主導市場。簡單來說,在去庫存、棚改政策的助推下,僅靠一套房、一個拆字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多不勝數。在外行人來看,房子淪為投資的產物,而在內行人來看,自始至終也許房子就被當做斂財的工具,有錢的拼命多囤房,即使是閒置也心甘情願,而沒錢的人盲目跟風,在“新規劃”“棚戶區”等因素影響下,投機入市買房,心中仍在幻想低入高出的美夢。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也許這一段話刺痛了某些人,但卻是真真切切的現實。或者說近幾年來樓市走向打破了大家的幻想。央行降息降準均有意隔離樓市,同時將LPR分離實體經濟,也就是說僅從資金層面來看,未來的樓市是一個單獨的圈子,資金只出不進,2019年超400家開發商倒閉就足以證明這個趨勢。而從市場行情來看,不少持房者終於看到了市場本質問題,房價太高本身沒錯,錯在沒有了接盤群體,市場只剩下買不起房的人,對於部分城市來說,就算房價下跌50%,恐怕超過一半的人依然買不起。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針對以上背景來看,這一次房價能重回15年嗎?以時間軸來看,房價下跌潮早在2018年就席捲樓市,開發商債務危機成為源頭,這對於本身高負債、高槓杆的運轉模式是巨大打擊,為此開發商不得不自我求生存,例如降價甩賣。至於2020年,市場格局徹底被打破,線下交易被暫停,超90%城市商品房直接零交易,由此一場聲勢浩大的託底救市行動席捲而來。從這些信號來看,房價重回15年有一定可能性,但絕不是趨勢,如果硬要說具體一點,那就是部分三四線城市存在契機,因為城市經濟薄弱,而且人口始終為流失的一方,同時大多數專家和機構都一致不看好市場走向,都建議買房需謹慎。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最近高層反覆表態,其頻率和力度是近4年來首次,值得大家深思。3月中旬,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房住不炒”的定位始終不變,需強化地方主體責任;3月下旬,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金融政策尚未做出調整,堅決防範金融風險。與此同時高層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授權各省市,其信號釋放很明確,地方城市有極大權利平衡市場,但仍有一定底線,例如首付比例下跌被約談後撤回等,至於底線在哪,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房價能重回15年?高層反覆表態,4年來首次,20天后或有徵兆出現

在我看來,樓市下行趨勢是大勢所趨,簡單來說,刺激性政策正式宣告結束,例如舊改代替棚改,剩下的只有限購、落戶限制的取消,但在居民槓桿達到60.4%的背景下,這顯然還不夠,對此20天后會有徵兆出現:一是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房價傾向於先跌後漲,跌是因為開發商急需現金流,主動降價,漲是因為人口逐漸迴流,住房需求回升,房價走高;二是低槓桿購房將成為今年最大亮點,雖說首付比例下跌政策被撤回,但不排除部分市場出現反彈現象,畢竟現階段活下來才是第一目標,這對於購房者來說,雖說是利好消息,但並不是買房的唯一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