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導語: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因為他能不計前嫌的重用管仲,並且在管仲的幫助下,把齊國治理的很好,他本人也九合諸侯,成了當之無愧的霸主。如果歷史就這樣繼續下去的話,也許齊國可以一直繁榮下去,但齊國隨著齊桓公的治理髮展了起來,然後又隨著齊桓公的死去,而遭受了重創,並且齊桓公死的非常憋屈,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一代霸主為何會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呢?說的刻薄一點,這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因為在齊國的大臣裡面,除了有管仲和鮑叔牙這樣的良臣之外,還有易牙和開方這種奸佞之臣。在管仲去世時,齊桓公曾經詢問過下一任國相的人選,然後他也照做了,可過了幾年之後,齊桓公忘記了管仲的囑託,開始重用奸佞,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死了,齊國也元氣大傷了。

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齊桓公(劇照)

齊桓公與管仲

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子為質或者是流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是有名的公子重耳就是流亡在外,而嬴政的父親子楚一開始也是質子。齊桓公的名字叫小白,他和公子糾同樣流亡在外。但在齊國內亂,需要下一任主人時,小白和糾就開始克服所有困難,往齊國趕了。跟隨他們的還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追隨小白的鮑叔牙,另一個是追隨公子糾的管仲。

之後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就是管仲為了自家的公子能領先,而射了小白一箭,只可惜射偏了,但小白很聰明,他當場便倒地伏臥,讓人以為他已經被射死了。等到管仲等人一走,小白便對手下人說全力往齊國趕。從這裡能看出兩點來,首先,小白確實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而管仲可以說是一個很忠心的人,要不然他不會對著一國公子射出這一箭。

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齊桓公(劇照)

齊國崛起

在小白成為齊桓公之後,他想重用鮑叔牙,但鮑叔牙推辭了,並推薦了管仲,還把管仲從魯國給弄回了齊國。這時候的齊桓公和管仲心裡都很彆扭,管仲是因為召忽自殺,心裡感覺有些羞愧,同樣都是追隨公子糾之人,自己卻苟活了下來,而齊桓公也是過不去心裡那道坎,畢竟管仲曾經射過自己一箭。

但那時候的齊桓公心胸還是很開闊的,並且他當時最強烈的願望,就是讓齊國強大起來,所以他接受了讓管仲為相。管仲沒有辜負齊桓公的大度和鮑叔牙的舉薦,他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齊桓公也提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桓管五傑"。齊國強大起來了,面對這樣的情景,相信齊桓公也會很慶幸自己當初的大度。

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管仲雕像

齊國易相

管仲病危之後,齊桓公趕忙去見了他,還詢問了下一任相國的人選。然後,管仲又把這個問題推到了齊桓公的身上,他說:"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齊桓公列出了四個人,都被管仲否定了,其中第一個就是鮑叔牙,另外三個就是在以後差點顛覆齊國的奸佞。後來因為這件事,易牙還去挑撥過鮑叔牙,但鮑叔牙根本就沒上他的當。

鮑叔牙是歷史上少有的那種無私無慾之人,他對管仲很好,也很瞭解管仲,他知道管仲的出發點是為了齊國的將來,也知道管仲是為了自己考慮,因為鮑叔牙是個愛憎分明的人,他不適合從政。而這時候的齊桓公,因為齊國的國力大增,他本人已經開始放鬆警惕了,在他看來,享受開始變得重要起來,所以他才被奸佞的表象所迷惑。

管仲最終推薦了為人忠厚的隰朋,齊桓公也照做了。齊桓公之所以這麼尊重管仲,是因為管仲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而隰朋本人也很厲害。還有一點就是,管仲後來雖然去世了,但鮑叔牙等人還在,有他們在,即便齊桓公有重用易牙等人的心思,他也是實現不了的,所以齊國還是保持著持續發展的勢頭。

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齊桓公與易牙等人

齊桓公之死

古代的先賢有慎獨一說,意思是一個人在獨身一人時,要嚴格要求自己。這個詞如果用在君主身上的話,就是要求君主可以善始善終,一直親近良臣,遠離奸佞,但齊桓公沒有做到這一點。在老臣相繼去世之後,齊桓公也已是年老昏聵之人,他越來越喜歡聽好話,也越來越喜歡易牙等人,最終他把易牙等人召回身邊,開始重用他們。

齊桓公畢竟曾是霸主,雖然他喜歡享受,但他心裡還是有一絲清明的,但到他病入膏肓之後,易牙等人就露出了真面目。齊桓公先是被軟禁,後被餓死,等到兒子即位之後,又因為各種爭奪而無法安葬,一代霸主悽慘至此,讓人不勝唏噓。而齊國也因為這場將近一年的內亂,而變得一蹶不振起來。

齊桓公肯定沒有想過自己會有如此悽慘的結局,他更不會知道,在他之後的中國歷史中,又出現了好多和他一樣的君主和帝王。這些人大都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早年很有成績,但到了晚年卻像變了個人一樣。這樣的人其實很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可以放縱自己,但放縱的結果,不是自己遭殃,就是國家遭殃,代價太大了。

淺析春秋霸主齊桓公:成也用人敗也用人

齊桓公雕像

結束語

春秋有五霸,卻有不同的版本,不管是哪一版,齊桓公都是絕沒有爭議的一個,由此可見他的成就有多大。齊桓公的成就是因為他臨危受命,為了強大齊國,重用了管仲等人,而他的結局則是因為失去了衝勁,開始親近奸佞。有句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了這裡應該就是"成也用人,敗也用人"了,不過根源還是在齊桓公那裡,因為他有選擇權。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被後世很多人崇拜的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這樣說到:"親賢臣,遠小人",以及"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但劉禪還是在很多老臣去世之後,和兩個"小人"走到了一起。其實這是一種很平常的人性,因為安逸和享受的誘惑力真的太大了。不過,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還是多讀歷史,多警醒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