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劉邦項羽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咸陽滅亡秦朝之後,兩個統治集團間爆發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這場戰爭最終以項羽戰敗,劉邦建立漢朝結束。在這場戰爭中,前期項羽統治集團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當時由於項羽自身原因導致劉邦集團在多次戰役中屢戰屢勝 ,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項羽被逼上了絕境,在烏江自刎而死。如果說鉅鹿之戰是項羽一生中在軍事上的巔峰之作,那麼項羽為什麼沒有在垓下之戰中以多勝少, 扭轉不利局面呢?劉邦當時究竟用什麼戰術徹底擊垮了項羽的?


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在垓下之戰發生的一年前,劉邦和項羽還簽訂了史上著名的協議—《鴻門協定》。它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楚國和漢國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然而,就在劉邦項羽分別撤軍時候。劉邦的部下張良、陳平卻違反協議趁機對項羽部實施偷襲。由於韓信、彭越沒有如約出兵,導致劉邦率兵孤軍奮戰,劉邦無奈之下再次問張良怎麼辦,張良獻計:“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是把大片土地封給韓信、彭越以換取他們出兵,劉邦當即採納了這個建議。隨後,韓信、彭越率軍南下,與劉邦一起將項羽軍隊包圍在了垓下。這就是這個故事的開端。


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經過多次戰爭,雖然項羽軍隊一度遏制了劉邦軍隊的進攻勢頭,但是由於連續作戰、兵員又得不到補充導致項羽軍隊減員嚴重、士氣低下,雖然這次雙方軍隊比是1:6,但是戰爭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漢軍主帥韓信手中。由於連續作戰使得項羽部下已經疲憊不堪,加之糧草匱乏,士氣降到谷底。最終韓信採用了“四面楚歌”這一個戰術徹底瓦解了項羽軍隊的士氣。我們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軍隊士氣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一個部隊連最起碼的士氣都沒有了那還打什麼仗?


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韓信、彭越、英布與劉邦匯合後,各路漢軍在垓下將項羽10萬軍隊重重包圍。戰爭如期打響 ,為了針對項羽的作戰衝擊力強的特點,韓信佈置了超長縱深多層梯隊的防禦戰陣,防的就是楚軍的直線衝擊力。戰爭開始,,十餘萬漢軍主力在韓信的率領下對楚軍發動猛烈進攻,項羽自率八千江東子弟衝入漢陣,十萬楚軍緊隨其後,項羽軍隊一時似乎所向披靡,勢如長虹。據相關史料記載,由於楚軍恃勇輕進,戰線拉長,步騎前後開始脫節。就在韓信所部向後退卻的時候,左右兩翼的孔、陳漢軍已開始從兩翼迂迴殺到了楚軍的側背,將楚軍騎兵與步兵分割成兩半,韓信適時再指揮撤退的漢軍返身殺回,穿插包圍,各個擊破。在古兵法《六韜》就有過這種打法,書中有云: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烏雲之陣,備其前後。所謂烏雲者,烏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最終在韓信十面埋伏的打法之下,項羽軍隊全線敗退,帶著殘存軍隊狼狽撤退。


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項羽敗退後,韓信所部將項羽軍隊逼上絕境,但是由於項羽性格直傲等原因,它始終不肯承認自己在戰時所犯下的錯誤。當一位老者來到烏江之畔接他的時候,他始終認為;天要亡我,我何渡為?,最終自刎於烏江之畔,一代西楚霸王也就此走向了終結。這個故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真可謂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啊!


垓下之戰中,韓信究竟憑藉什麼將項羽逼上了絕路?

雖然項羽在打擊秦朝殘暴統治是表現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但是在劉邦的“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之下最終還是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壓了。我們由衷讚歎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真豪傑也,項羽俠骨柔情為美人,真丈夫也,項羽鴻門宴上為交情,真君子也。這或許也是,在《史記》一書中,文學家司馬遷單獨為項羽立傳的原因吧。但是,歷史只屬於勝利者。垓下之戰後,劉邦建立了西漢,為漢朝後來幾百年的輝煌奠定了基礎,中華民族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