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定價權 原油市場上演三國

由沙特主持召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緊急會議於北京時間10日凌晨結束,會議達成了初步減產意向。

各產油國達成一致,將從今年5月份開始每天減產1000萬桶,首輪減產時長為期兩個月。之後7月開始,第二輪減產幅度每天800萬桶,持續到今年年底。最後,從明年,2021年一月開始第三輪減產,幅度每天600萬桶,一直持續到2022年4月。

減產規模不足 國際油價暴漲又暴跌

儘管歐佩克與俄羅斯等產油國9日已經原則性達成減產協議,但市場人士認為,減產規模尚不足以彌補疫情帶來的全球石油需求大幅下降。

其實,協議內容已經在收盤前幾個小時,由歐佩克內部人員陸續透露給了媒體。最初,路透社援引兩名信源說每天減產幅度最高可達2000萬桶。因此,這個數字引發了油價大漲,美國西德州輕質原油WTI的漲幅一度飆升了12%。本來此前市場的預期就在每天減少1000萬到1500萬桶的區間,現在市場預期一下被調動到了預期的高位。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情況是,彭博社又援引歐佩克組織代表說,第一輪的減產幅度只有每天1000萬桶,立刻,油價迅速跳水。

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2.33美元,收於每桶22.76美元,跌幅為9.29%。6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1.36美元,收於每桶31.48美元,跌幅為4.14%。

爭奪定價權 原油市場上演三國

沙特、俄羅斯和美國

頻頻發聲互相發難

繼3月初沙特打響此次石油“價格戰”第一槍以來,全球油價應聲暴跌。隨後,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三個產油大國,圍繞減產問題頻頻發聲,互相發難,並引發國際原油市場震盪。在此期間,這三方各自的考量耐人尋味。

作為世界主要產油國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率先掀起價格戰。目標似乎直指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希望以打促談,逼迫俄羅斯重新回到談判桌並同意減產,將油價重新推回高位。此外,沙特也有意藉此機會打壓美國頁岩油等高成本油氣,擴大自身市場份額。

過去三年,俄羅斯與歐佩克合作限產,是減產最多的非歐佩克產油國,但讓出的市場份額幾乎都被美國頁岩油搶走。在3月維也納會議上,歐佩克希望俄羅斯每日再減產30萬桶原油,這讓俄方難以接受。俄羅斯也早就有意打擊美國頁岩油,而眼下受疫情影響,美國頁岩油行業發展困難,俄羅斯正好抓住時機拉低油價,意圖搶回市場份額。此外,良好的財政狀況也增加了俄羅斯參與原油市場博弈的底氣。

記者觀察

沙特與俄羅斯“打架”

美國傷得最深

近年來,國際石油市場變化多端,市場焦點一度從傳統的石油產出國,比如沙特和俄羅斯,轉移到新崛起的“玩家”美國。在“三國殺”的背後,是各石油產出國搶奪話語權的博弈。

美國不是傳統的產油國,但是,在2012年前後,隨著開採頁岩油技術的進步,美國的石油產量猛增,從進口大國搖身一變為出口大國。

對於在國際石油市場新崛起的美國,老牌“玩家”不是沒有想過遏制頁岩油。在2014年年末,在美國能源署公佈頁岩油日產量達到897萬桶後,沙特就發起了價格戰,試圖絞殺美國的頁岩油。

在美國部分頁岩油開採企業破產後,到2016年前後,為了應對全球石油過剩的現象,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成員國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成員國推動“限產保價”,給了美國的頁岩油行業一絲喘息的機會。

自此,國際石油市場的玩家們從“楚漢”變為了“三國殺”:從最初的沙特等傳統的歐佩克國家,到中途加入的非歐佩克國家俄羅斯等,再到如今在國際石油上已具備話語權的美國。

紅星資本局觀察發現,在3月初,沙特發動了“自殺式”價格戰謀求石油減產後,俄羅斯最初並沒有妥協,反而是硬槓。俄羅斯財政部稱,俄羅斯能夠承受石油價格在6-10年內維持在25-30美元/桶的水平,國家財富基金超過1500億美元,可以在長期低油價的情況下動用。

沙特與俄羅斯掀起價格戰,受傷最深的卻是美國頁岩油產業。由於當前油價水平已低於不少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成本,為保護國內頁岩油企業,近日,美方與俄羅斯和沙特進行斡旋,希望早日結束價格戰。

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仍在繼續推動反歐佩克立法,試圖以反壟斷法把歐佩克及成員國置於美國司法部的管控之下,進一步向歐佩克施壓。

目前來看,全球主要的產油國都已經達成減產協議,但全球石油市場的份額和油價會發生何種變化,還有待觀察。


爭奪定價權 原油市場上演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