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說起商鞅,就不得不說說商鞅變法背後強大的支持者秦孝公,而要討論秦孝公,就得從他的父親秦獻公談起了。

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話說回來,秦孝公繼位之後,若不是一件小事刺激了他,他可能並不會那麼急於變法的,為什麼這麼說?

秦獻公十歲時被叔叔秦簡公趕到魏國,在魏國一呆就是三十一年,這三十一年,才是秦國最危急的時候,所以秦獻公變法圖強的心思極為迫切。

三十一年之後,秦獻公回國奪取君位,之後二十四年,大力推行各種改革,在秦獻公的努力下,秦國已經走出覆亡的泥沼,慢慢強大起來,強大以後,不但開始與魏國爭奪河西,並稍有斬獲,而且還利用三晉與周室之間的矛盾,打出尊王的旗號,干涉中原政事,並得到周天子的支持。

獻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364年,秦獻公出兵爭奪河西,在石門與魏軍大戰,是役,斬首六萬,取得輝煌的勝利,事後,便得到周天子,也就是周顯王的嘉勉,非但賜予黼黻(念“撫服”),即一種非常尊貴的黑白相間禮服,還加號為“伯”,意即諸侯之長的意思。

也就是說,秦獻公時期,秦就在政治上取得了極高的地位。

之後呢,秦獻公乘熱打鐵,於獻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62年發起少梁之戰,不但奪回龐城這個河西據點,還俘虜了魏相公叔痤。

至此,秦軍事、政治,軟硬實力都達到巔峰,鬧得諸侯人人恐懼。

秦孝公嬴渠梁出生於秦獻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81年,他親眼看著秦國在父親手裡逐步變強,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心裡只會充滿自豪,為什麼還會有以後那麼強的憂慮呢,這就跟他上位後發生的那件小事有關了。

到底什麼小事?


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秦孝公

少梁之戰僅一年之後,即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秦孝公繼位,其時不過二十一歲左右,二十一歲就掌握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孝公應該是躊躇滿志。

可繼位不久,他就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什麼問題?

儘管秦被周王賜號為伯,軍政實力都已達到巔峰,但中原諸侯還是瞧不起他,一直將秦國與夷狄等同。

在古人眼裡,與夷狄等同,就相當於視為禽獸了,正因為視之為禽獸,所以各國拒絕與秦國互通聘問,中原諸侯會盟,也從來沒人邀請秦國,就這樣將秦國徹底邊緣化。

人家看不起你,所以拒絕與你往來,對中原諸侯而言,不過是一樁毫不起眼的小事,可對秦國,就不是這麼回事,而是一種毫無顧忌的蔑視。

於是,秦孝公終於被激怒了,激怒之後,便發出: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的哀嘆,哀嘆之後怎麼辦?

當然勵志變法,一種涵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全方位的變法,以圖向中原看齊或者徹底超過中原。

變法的意思無非是:

要麼跟你一樣,要麼讓你望塵莫及。

為達到這個目的,秦孝公許出了:

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的高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入秦,向秦孝公獻出帝、王、霸三術,帝、王之術,秦孝公嫌其太過迂緩,遂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

那麼,什麼是霸術呢?

簡單點講,四個字,就為這四個字,秦孝公當初是差點殺了商鞅的,究竟哪四個字有這麼大魔力,無他:


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商鞅

逆民之情

這四個字一說出來,秦孝公當場翻臉,長跪而起,手按在劍柄上,非要商鞅說出個道道,否則,當然是拔劍斷首。

可商鞅呢,如此侃侃一談 ,使秦孝公轉怒為喜,當即拜為左庶長,並委以國政,主持變法事宜。

自此,商鞅在秦,前後變法兩次,計十年有餘,一次比一次深化,具體措施不必多說,但每一條法令,無不貫徹“逆民之情”這四個字。

十餘年時間下來,非但

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而且老百姓也是:

戰戰兢兢,道路以目

於是呢,秦國百姓私下裡便以這首詩來罵他了,哪首詩?

從衛國流傳而來的《相鼠》,詩曰: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念“傳”)死!

從始到終就充斥著一句話:你為什麼不趕緊死呢。

這已經是極為狠毒的詛咒了。

這就是: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國百姓就用一首詩來罵他,而且罵得相當狠毒。

有什麼辦法呢,誰不知道,商鞅法令太過嚴苛,嚴苛的讓老百姓難以接受。

也許,逆民之情並不是什麼好事。

秦孝公死後,商鞅即被罷官免職,並落個悲慘的下場,這種命運,也許在秦國百姓罵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解讀:秦孝公圖強和商鞅變法

帝、王、霸三術,秦孝公採用了見效極快的霸術!秦國逐步走向巔峰


商鞅在秦執政,前後達二十年之久。他堅持以法家思想為指導,集中地、大刀闊斧地進行變法,效果非常顯著,取得了很大勝利。

首先,由於鼓勵耕織,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出現了“家給人足”的局面同時,因獎賞軍功,“民勇於公戰”,人人願為封建政權打仗,而“怯於私鬥”,再不敢為私仇進行無謂的搏鬥了。

於是,秦國軍隊的戰鬥力迅速增強,同外部敵人——韓、魏等國交戰中,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商鞅變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統治秩序,如軍功爵制、什伍連坐等統治方法。封建統治秩序的建立,方面有鎮壓人民反抗的反動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剛剛建立的時候,它主要還是起著鎮壓舊貴族復辟的進步作用。因此,多數人對出現一個穩定的統治秩序是歡迎的:“秦民大悅”“鄉邑大治,”“道不拾遺,民不妄取。”這種穩定的社會秩序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是極其重要的。

歷史上有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因得不到君主始終如一的信任而使一些重要的進步事業功敗垂成。更有個別君主一味未偏信佞臣、小人,聽信讒言,嫉賢妒能,對忠臣賢相必置於死地而後快。秦孝公本人,表面上似乎沒幹多少事,在他能選賢:壬能,知人善任,這一點恰恰是進行封建改革的重要保障。

因此,秦孝公不愧是一個英明的封建君主。

但秦統一天下後,原有的體制及法制就顯得僵化缺乏革新及彈性,被征服地區的反抗此起彼伏,帝國通過軍事征服達成的巔峰實力,最終在群雄爭霸中灰飛煙滅,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