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三國“子午谷奇謀”也算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公案。

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古蜀道示意圖

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計劃出祁山、攻隴西,先取涼州,然後自西向東,一馬平川,直取長安,採取的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十全之策,雖然勞而無功,也不至於一敗塗地。魏延則兵行險著,建議出奇兵五千到一萬人,效仿韓信“暗度陳倉”故事,偷渡子午谷,用最短距離最短時間,兵臨長安城下。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當然是否決了魏延的提議。“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但主流意見是贊同諸葛亮的,本文重點不是討論“子午谷奇謀”,故不再贅述。下面要說的是,吳國也曾有相似的“子午谷奇謀”,孫權同樣未有采納。

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吳國版“子午谷奇謀”

《漢晉春秋》曰:零陵太守殷禮言於(孫)權曰:"今天棄曹氏,喪誅累見,虎爭之際而幼童蒞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亂侮亡,宜滌荊、揚之地,舉強羸之數,使強者執戟,羸者轉運,西命益州軍於隴右,授諸葛瑾、朱然大眾,指事襄陽,陸遜、朱桓別徵壽春,大駕入淮陽,歷青、徐。襄陽、壽春困於受敵,長安以西務對蜀軍,許、洛之眾勢必分離;掎角瓦解,民必內應,將帥對向,或失便宜;一軍敗績,則三軍離心,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孫)權弗能用之。

這段話出自裴注《三國志·吳主傳》所引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一書。

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吳國三軍伐魏示意圖

所謂“天棄曹氏,喪誅累見”,是指吳赤烏四年(241年),魏正始二年,魏明帝曹叡剛去世兩年。“幼童蒞事”,指曹魏新皇曹芳才8歲,由曹爽、司馬懿輔佐。這是零陵太守殷禮提出吳國版“子午谷奇謀”的背景。

殷禮的吳國版“子午谷奇謀”,簡而言之就是,兵分三路,舉國北伐。

和諸葛亮六出祁山,在魏國西線搞拉鋸戰一樣,孫權也不甘於偏安一隅,採取的也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蠶食的策略,特點是次數多、規模小,曾五攻合肥,勞而無功,在魏國東線形成拉鋸戰。

殷禮的策略和魏延一樣,設想的是短時間、一次性、一步到位。

“滌荊、揚之地,舉強羸之數,使強者執戟,羸者轉運。”意思是要孫權率荊、揚二州之兵,不論強弱,強者手持兵器衝鋒陷陣,弱者負責後勤運輸,向北方全軍出擊。

殷禮覺得,如果不傾巢出動,像孫權以往那樣輕舉妄動,屢進屢退,長時間只會搞得百姓疲憊,兵力耗損,國力日竭。

按他設想,“西命益州軍於隴右,授諸葛瑾、朱然大眾,指事襄陽,陸遜、朱桓別徵壽春,大駕入淮陽,歷青、徐。”兵分三路,諸葛瑾、朱然進攻襄陽,陸遜、朱桓進攻壽春,孫權御駕親征,過淮河入淮陽,經過徐州、青州,直搗許、洛。

西邊聯盟蜀漢,兵出隴右,魏國勢必救長安;而魏國東線襄陽和壽春告急,魏國心臟許都和洛陽因為東西雙線救急,必然兵力空虛。如果襄陽和壽春失守,魏國便失去掎角之勢,全線告急,民必恐慌,內部就會出現起義響應,前線再吃敗仗,就會出現士兵譁變。魏國分崩離析、潰敗千里,吳國就可以乘勝追擊,平定中原。

殷禮是誰?

《三國志》載,“烏程吳粲、雲陽殷禮起乎微賤,(顧)邵皆拔而友之,為立聲譽。”(《顧邵傳》)“闞澤、殷禮皆名儒善士”(《趙達傳》),“(張)溫之到蜀,共譽殷禮”(《張溫傳》)。

據殷禮兒子殷基所著《通語》記載,殷禮,字德嗣,雲陽人,年幼好學,見識深刻,才器過人。十九歲就做了吳縣丞,僅次於縣令的二把手,相當於現在的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權為吳王時,殷禮受顧邵賞識提拔,做了郎中。後與張溫一同出使蜀漢,諸葛亮見到殷禮,對他讚賞不已:“不意東吳菰蘆中,乃有奇偉如此人”(沒想到東吳草莽之間,還有如此奇特不凡之人)。諸葛亮《與兄瑾書》又再次稱讚殷禮,“殷德嗣秀才,今之僑肸者也”(殷德嗣才德俊秀,如子產、羊舌肸在世)。後來殷禮遷升至零陵太守,病死於任上。

赤烏四年,官居零陵太守的殷禮得知孫權有意大舉北伐,於是向孫權獻策吳國版“子午谷奇謀”。

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殷禮像(《資治通鑑》誤作殷札)

“大駕入淮陽”是否可行?

殷禮的設想很美好,然而孫權根本沒采納。

因為殷禮畫的這個“餅”,雖然看起來很美味,聞起來很香濃,要真咬上一口,可能讓你滿地找牙。

“悉軍動眾”什麼概念?舉東吳兵民全軍出擊,務必要一戰成功。

“大駕入淮陽”可以理解,“歷青、徐”不知道什麼意思。過淮河,直接進擊豫州可以威脅到洛陽,徐州西界還算沾邊,青州在山東,天遠地遠,完全不著邊際。

如果短時間三個月沒有攻陷襄陽、壽春,閃電戰就變成了持久戰,傾巢出動,軍糧消耗巨大,進攻受阻,一時就會陷入進退兩難。因為全軍不克,又全軍回撤,就算無追兵,無傷亡,也會造成士氣低落、民怨載道,這其中損失必然也是非常巨大。

如果魏國挺住了,只要大勝一場,吳國舉國一役的心態下,也必然軍心動搖,大敗而退,魏軍南伐,可能孫權的下場不比劉備好哪兒去。

再者,吳國版“子午谷奇謀”還得依靠蜀漢在西線配合,這和諸葛亮畢生未完成的“隆中對”也有幾分相似之處。怎麼算都沒有勝算。

殷禮“大駕入淮陽”的策略最終是一舉定乾坤,而要實現這一戰略構想,需要滿足很多條件,舉國北伐一定所向披靡,短時間摧毀襄陽和壽春,蜀漢進逼長安,許洛內亂民變,曹魏大軍敗績、三軍離心,這麼多因素,有一個不滿足,一旦一方受阻,東吳可能三軍皆敗,元氣大傷。

吳國也有“子午谷奇謀”孫權覺得太冒險沒有采納

赤烏四年吳國北伐

雖然兵貴出奇、兵行險著,但是這後果也太嚴重了,孫權不可能冒這個險。

所以孫權雖然在這一年大舉北伐,但並沒有傾巢出動。

四月,派全琮略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圍樊,諸葛瑾取柤中。全琮燒掉安城糧倉,擄走部分百姓,與魏將王凌決戰芍陂,中郎將秦晃等十餘人戰死。五月,司馬懿救樊城。六月,吳軍退兵。

四月出兵,六月即還,像一場陣雨忽然而至又短時間內結束,孫權採取的策略仍是短時間犯邊、長時間穩固對峙。孫權的小目標也不過是攻佔一城一地,擄掠人口,而非一決雌雄,鯨吞大魏。

吳國要鞏固一城,再穩步向北推進一城,這樣和魏國你來我往,進行著拉鋸戰,誰也討不了大便宜,但誰也不至於因冒進損失過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