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女“神棍”变佛系茶商:人生多重口,择业就多清淡

南宁女“神棍”变佛系茶商:人生多重口,择业就多清淡

本文主人公薄小香

01

薄小香用过很多网名,多得她自己也数不过来。

论坛、博客兴起的年代,她大号小号一起上,天南地北,海说神侃。八过所有的卦,撕过不少的人,许多人不打不相识,成了朋友。许多的这些朋友,到了微博时代都熬成了大V。

而她的博客主页,早已凋敝多年,很多账号也遗失了。只留下一个小号薄小香,泯然众人矣。这样的序幕,她很熟悉。

例如她的同学群里,如今有跨国企业的老总、有名牌大学的教授、有位居高职的国有单位领导,有名动九州的媒体大鳄。身价过亿的同学,数也数不过来。

她是最普通的一个。

她习惯并接受这样的普通,正如她最后留下的网名一样,薄味寡香,素衣淡食。

她新开了一家茶庄,在南宁市越秀路,古色古香,清幽别致,再次对应薄小香三字的意味。

但她说:“我真正的营生,是个女神棍。”

其实岂止“女神棍”,这些年她干过的职业,不比她在网上披过的马甲少。

媒体人、翻译、兽医、心理咨询师、地摊老板、房产中介、古董商、珠宝商、职业挖宝人、药商、茶叶商……每一段经历,都够她写一本书。

听说过她的出生和家庭,本能就觉得,她应该有更辉煌、更成功的人生。

02

薄小香原姓雷,出生于广西宾阳,父母都毕业于名牌大学。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两位伯父都做过校长,长辈亲戚都是文化人,能写会算,知书达理。

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在士人家风熏陶下,她从小博览群书,三岁识千字。无论是家里高高耸立的书柜,还是学校里书盈四壁的图书馆,都时常出没着她的身影。从四大名著到金庸古龙,从盗版小说到外国文学,还有各种冷门枯燥的理工书籍,她疯狂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学问。

小学时,鲁迅的《少年闰土》刚出现在语文课本,她已经捧起了《狂人日记》。鲁迅笔下许多病态的人性,仿佛一道道脑科手术,在她体内植入了洞悉世态、鞭辟入里的“神棍“基因。

书海里遨游并不能满足薄小香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她考上了广西师范。大一暑假一来,迫不及待扛起背包,孤身一人跑到福建。

小时候随父母出差到过不少地方,但独自出远门还是头一次。由于语言不通,吃了不少苦头。刚下火车站,一男子上前搭讪,说送她去目的地。她也没细想,拎了包就跟对方走,被旁边一开小卖部的老大爷拦下,叭啦叭啦说了一堆,她没听清。见大爷执拗,只好留步。

后来,来接的亲戚说,那男子是个惯犯,有案底。被老大爷认出了,这才救了她。她躲过了一劫,从此知道凡主动示好的,多半非善类。

几天后,跟团出游,认识一外地游客,说自己是某某院校的教授。教授见她无人作伴,甚是殷勤,几次三番单独约见,专找人迹罕至的地方。她因故未赴约。事后回想,她总结道:那教授定不怀好意,欲行不轨。

这趟旅途,让她对人性之龌龊有了切身的体会。

但这些没有影响她作为一名骨灰驴友的决心。

包括她的丈夫,也是在旅途中认识。

03

大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央企,由于性格耿直,不满同事作风,毅然辞职。之后又任职于如日中天的接力出版社,组织要把她调到北京,她思索再三,选择留在了广西。

她读研,拿到了心理学硕士学位,考了从业资格证,正儿八经地当起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在网上帮人分析病因,吸引了一大波网友关注,不少人找到她,面对面地袒露不为人知的灵魂。

那些灵魂犹如地狱中释放出来的恶灵,张着血盘大口,狰狞又痛苦地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使她能淡然面对这一切。

专业的分析和治疗,使她积累了口碑,然并卵。

她是广西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队长、中国精神分析联盟讲师团成员。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职业更倾向于公益性,很难给她带来经济回报。

不过喝个茶聊下天,就要按小时收费,许多人看来,没法接受。

这与国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也有关,中国人普遍含蓄,很多事羞于开口。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不一样,她们面对的是健康的正常人。但由于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两性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在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上会异于常人。

有人曾走到她工作室门口,愣是没敢摁下门铃,徘徊了半天,最终招呼没打就走了。

这事只能作罢,她打算另谋出路。

放弃了央企、放弃了事业单位,即使拿着高文凭,可供她选择的职业也确实不多。好在她天生性格开朗,交友广泛。

“朋友多,门路广”这句俗话,到了她这里,成了一句咒语。

她不断地交朋友,不断地换门路。


南宁女“神棍”变佛系茶商:人生多重口,择业就多清淡

为了生活,她连门路也不挑。骑着电动车,大包小包出没于农院路的地摊市场,和城管斗智斗勇。

直到最后,开了这家茶庄,有了不少稳定的茶客。

她这才幡然醒悟,以前自己本末倒置,搞错了:一样是喝茶聊天,以前错把聊天当主业,现在纠正成喝茶是主业。

她说,自己就是个俗人,为什么要附庸风雅。

她说,以前常看书,其实是因为家里管得严,没法出门,内容五花八门的书是仅有的玩具。

她说,爱旅游也跟文艺不搭边,只是待家里久了,一有机会就想出去透气。

她说,自己的最大爱好就是赚钱。

04

她从小家境殷实,家里还雇了保姆。

家中没有兄弟,有一个妹妹。生活条件虽好,但姐妹俩几乎在父母那要不到一分零花钱。父母从小就要求她们独立自强,这或许与她成年后养成要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跌倒了就爬起,但不会跟家里诉苦。

所幸除了经常改行,似乎也没载过什么大跟斗。这得益于她包容、豁达的心态,在经历父亲、外公、外婆离世后,心境逐渐平和。

她有一大特点,无论谁提起多轰动、毁三观的新闻,她都冷冷一笑:这有什么,和我见识过的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问及见识过什么,她三缄其口,说这些都是客户秘密。——到今天,她还念念不忘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

这就是前文里提到,她说自己是女“神棍”的原因。

一边热衷论坛八卦、议论明星私事,一边保持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敬畏,只聆听,不外传。

这样一个茶客神棍,让人不得不联想电影里那些女巫:

静时盘腿长坐默无语,动时舞剑挑符跳大神。

敢这样自黑,必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

05

薄小香与丈夫相识于敦煌。

两个适龄青年一见面后,就互生了好感。

回家后,电话、QQ频繁往来,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为了她,他不远万里从陕西跑到广西,最终落户南宁。

这份爱情,和她大部分经历一样平淡。

南宁女“神棍”变佛系茶商:人生多重口,择业就多清淡

但她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她会去北京。她深信在那,会混得比现在好。

折腾了这些年,谁都会疲倦,在大企业上班,未必一帆风顺,至少体面。

她享受目前的状态,但不介意有更好的活法。

更好的活法,前提是靠自己。

走进小香的茶庄,映入眼帘的是别致古朴的装修,每个角落摆满了各种茶叶、茶具、配件还有各地淘来的做工考究的小饰品,细腻而用心。

年轻的茶艺师是店里唯一的员工,小姑娘样貌清秀,气质端庄,坐在木香馥郁的茶几前,洗、冲、泡、封、分、奉、茗,一气呵成。

在她身上,薄小香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如今时代,节奏加快,社会资讯瞬息万变,带来的是浮躁的人心和不信任,难得有人愿意避嚣习静,沉淀、从容、平和。

年轻一辈的人是幸运的,他们不必经历动荡的社会、跌宕的人生,更幸运的是,互联网传播的便利,使他们了解世界的速度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

而个中的冷暖酸甜,却无法借助任何媒介过滤、提纯、加速……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既然都要偿还的,何不看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