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一个项目,拿地时明明测算可以赚钱,比如销售利润率达到14%,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即内部收益率)达到32%,为什么开发完毕时却亏损了?

举例来说:XX二线城市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容积率2.5,计容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总投资额(含税费)约61亿元,总销售额约71亿元,净利润约10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4%,IRR32%。具体详见投资测算表和现金流量分析表。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如下:

一、开发时间增加了。一个计容建筑面积33万平米的项目,假设开发周期3年,利润10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14%,IRR32%。但是由于开发周期拉长了2年多,增加了近10亿元的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违约成本,结果利润没了。

为什么拉长了开发周期?

1、开发期间,经常变更设计,导致施工周期大幅延长;

2、销售去化周期变长了。由于政策调控,导致市场低迷、客户持币观望,销售去化周期变长;或者因为定位出现偏差,比如小户型刚需房去化周期快,但是大户型去化周期长等原因。

二、现金流断了。开发期间,比如集团为了打造别的烧钱事业(如科技、工业等),抽调了项目公司资金,结果该烧钱事业做亏损了,不能按时还回来资金,现金流断了,导致该项目停工或放缓开发节奏,不能按计划滚动开发,增加了近10亿元的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违约成本,结果利润没了;

三、成本增加了。在开发期内,人工、材料突然涨太快,消耗了利润;遇上宏观调控,销售去化慢,大家抢着用渠道,比如目前全国各地分销写字楼、商业的渠道费用高达4%-15%,销售成本上升了。

四、市场变了。拿地测算时,写字楼等商办市场销售很火爆,结果政府供应写字楼土地太多,房企也一拥而上,结果写字楼市场供过于求,市场提前饱和了,降价20%都卖不出去,销售周期延长,增加了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违约成本,结果不亏才怪。这种现象目前像北京、上海一线城市都已经普遍出现,房企应该注意。

五、商办比例过高、自持比例过高。市场好时,很多开发商为了拿地,商办比例超过70%、自持比例超过50%的土地都拿,而可以快速产生现金流的住宅比例不足30%。住宅销售赚的钱,全部沉淀在商办物业里,而商办物业短期内无法产生现金流,把自己玩死了!

……

想想看,你身边有多少这样的案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同样一个项目,不同的房企开发,或者说不同的开发模式,IRR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是以上面这个案例来分析,我们看看不同模式下的现金流与IRR到底为什么不一样?

测算房地产项目的IRR,需要有每一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数据。现金流入指的是销售回款,现金流出包括土地款、开发成本、三项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税费(土增税、增值税、所得税等)。这样就有了每一期的净现金流数值。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王忠:拿地时测算明明可以赚钱,为什么开发完却亏损了?

说明:本方案测算的是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包含项目期内发生的全部资金投入的回报率,全部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


从上表的现金流量表分析可以得出:提高IRR,可以通过以下四种策略:

1、早收:尽可能把销售收入提前,如争取提前开盘、加快推售节奏。很多中小微开发商拿地后一般6个月才开工(拿地后才开始规划设计、出施工图)、9个月才开盘(开工后3个月售楼处、样板房、示范区都不一顶出得来)、27个月资金才回正,所以IRR是负数,这就是上面的方案一。但是实行“高周转”的碧桂园不一样,他采用345模式(拿地之后3个月开盘、4个月资金回正、5个月资金再周转),资金滚得飞快。过去几年,碧桂园自有资金回报一直在50%+,就是上面的方案6-8。一般的开发商能够做到拿地之后6个月开盘、12个月资金回正、15个月资金再周转就很不错了,即以上的方案四。

2、晚支:尽可能把现金流出往后延期,比如争取土地款分期支付(目前由于疫情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允许土地款分期、延期支付,甚至土地款首付比例20%就可以办理四证,余款1年内付清;或者通过并购项目,土地款分期支付或作为负债形式,减少前期资金压力)、施工方垫资施工、条件允许下延缓各类费用支付节奏。

3、多收:尽可能多地增加销售收入,在用足容积率的前提下,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尽量多布局高溢价产品;差异化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把握自主定价权。

4、少支:尽可能节约成本,比如财务成本、施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时间成本等等。

所以说,IRR是房企最核心的指标比起利润率,IRR反映了时间价值综合地体现了项目管理、资本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值

因此,“高周转”的重要性无言而喻,提前回款、晚支付工程款、合理控制财务费用都可以大幅提升IRR。

IRR是评价地产投资可行性的重要指标,一个房企拿地,如果IRR做不到10个点,融资成本超过8个点,这种地一般是不会拿的。

一些上市公司甚至要求:净利润率及IRR必须达到双15%这个项目才可获取。还有像万科、中海这种品牌房企,资金成本特别低,实际上IRR低一点都可以做。

有些引入跟投机制的房企,甚至将IRR与跟投收益挂钩,比如万科跟投人员只有在项目内部收益率大于25%时,才可以按照出资比例的1.2倍分享利润,而金地要求核心员工投资人的有限合伙企业收益(亏损)的计算与项目IRR挂钩:当IRR>25%时,按有限合伙企业的实际股权比例的1.8倍分配收益。

可以说,IRR是各大标杆房企老板都要看的指标。

IRR能做到25%,当然应该激励管理人员。IRR>25%意味着归股东的自有资金年化回报率非常惊人,因为是带杠杆的,就跟融资炒股一样。

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当做孤立的行为,但当做周期反复的过程来规定时,叫作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资本增值的程度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