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說完了吃與穿,今天談一談古人在住與行方面的講究,說是講究,其實說是禮制對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約束更準確。比較正式的場合最能體現出言行舉止約束的嚴格。在孔夫子的年代,聖人之所謂道,不離乎日用常行之間,孔子也在用自已的一言一行,詮釋著何為仁、何為禮。萬幸的是孔子的弟子們能注意觀摩審視,並且詳細的記錄了下來。一方面頌揚著孔子,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教化後人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種場合體會一二。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首先,接待賓客。

現在很流行對微表情、肢體語言的研究,因為有的時候這些不自覺的外觀表現,表達出的往往是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心。站別人感覺到這種表現,也許比華美的語言更能打動人。看看孔子接受君主安排負責接待賓客時的表現,“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首先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這是對待事物或任務表現出來的重視態度,有人說我心裡很重視,表面隨意一些不行嗎?當然不行,表面都不能做到嚴肅對待,誰又能相信你內心是重視的呢?其次腳步也快起來,舉手投足小心翼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點閒庭信步的感覺都沒有了。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他向與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趨步前行時,像鳥兒展翅滑翔一樣平穩而迅速。接待賓客,主人一方的整齊劃一就會給人留下被重視、被尊敬的感覺。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再回首致意了。”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從細節上反映出來的是尊敬細緻、體貼入微、不卑不亢,讓被接待者如沐春風,這正是禮的最高體現。活靈活現的描寫了孔子受命接待貴賓周全的禮數,從迎客時的快步前趨,到送客時等到客人不再回頭,從臉色莊重到衣服前後擺動整整齊齊,每一個細節體現出的都是對客人的尊重,正所謂“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其次,參與朝會。

古代除了祭祀,可能就是朝議時的禮節、禮儀最複雜了,孔子從進入君主大門後,不同階段、不同位置時所採取的不同儀態,可以體會一下週禮的點滴。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孔子走進朝堂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大門的中間。古時君王的大門兩邊各立一長木,稱之為棖(chéng)。門中央豎一短木,稱之為闑(niè)。大門面向南,以闑一分為二,東側的為闑右,西側的為闑左。棖闑之中間位置就是所謂的中門,所以東西側都有“中門”的位置。主人由闑右進出,賓客由闑左進出。按禮法,臣子由君主統御,故出入君主的大門也由闑右進出。君王進出時走中門的位置,地位低者都從靠闑一側進出,顯示對上位者的尊敬。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過門檻時不能用腳踩在上面。如果踩著門檻過,一方面會將門檻踩髒,另一方面還會弄髒後面過往者的衣服。

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輕聲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襬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優雅。再次經過國君的位置時,依舊是一副敬畏的神態。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其實自古以來這些禮儀要求有很多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在簡化、平民化。小時候父母就曾經告誡我們,不論是出入自己家門,還是別人家的家門,不允許用腳踩門檻;在師長面前走過,要謹慎恭敬,不可活脫跳躍等等。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孔子是堅定的周禮擁躉者,其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以合乎禮儀為標準,而且他所表現出來的尊敬是發自內心的,孔子對於君臣之義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多數都是“蔑視權貴”的所謂“氣節”,與孔子表現出來的“敬忠”格格不入,但是對於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到底怎樣的價值導向才是更合理的呢?當前社會上頻頻曝光的蔑視法律法規和社會秩序的現象,難道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沒有關係嗎?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第三,出使他國

大家現在都知道外交事務的禮儀要求是最嚴格的。古代時沒有現在這些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國與國之間的信息傳遞,多是由使者代表自己的國君出使他國,傳達國君的想法。這時對於禮儀的要求就異常嚴格,即要有禮有節,還要不卑不亢。孔子代表國君出使外國時,“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作為代表君主的使者,要手持天子所賜的諸侯之命圭,拿著國君的玉圭,以示代表國君。恭恭敬敬的,似乎不勝其重。圭捧在手中,舉多高合適?上不要超過與人作揖的高度。下不要低過遞東西給別人的高度。舉得太高,對對方不尊重;放得太低,又顯得太謙卑。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腳步細碎規整,好像沿著線在走似的。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則應該放鬆一些了,保持輕鬆愉快氣氛就可以了。

從孔子的言行,體會一下,古人在官場上行為規範

出使別國的過程中尊敬謹慎的表現都好理解,但是“戰色”,也就是畏懼的情緒容易出現理解上偏差。由於“私覿”的過程中輕鬆愉快,可見其畏懼的對象並不是他國的國君,所以“戰色”的對象更多的由於所持的圭,也就是所代表的自己國家的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