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前74年,大漢王朝迎來了新一任主人——宣帝劉病已,這位新天子不同於披荊斬棘的先祖劉邦,也不同於以太子身份即位的曾祖劉徹,他雖為戾太子劉據長孫,卻因“巫蠱之禍”險遭殺戮,之後流落於長安。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本無緣至尊位的他卻得到了命運的垂青,年幼的昭帝沒有留下子嗣便撒手而去,大司馬霍光聯合太后上官氏千挑萬選的昌邑王劉賀剛剛即位便因荒淫無度而被廢絀,寥寥無幾的繼承人中霍光偏偏看中了如同棄兒一般的劉病已,迎立其為新帝。所有人都明白霍光看中的並非劉病已所謂的才德兼備,而是為了以後自己的專權。

光奏議曰:“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史記·宣帝紀》

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形容這位皇帝再貼切不過了,所以劉病已不得不討好這位掌握自己生死的權臣,他的討好方法也是別具一格——將皇帝的權力全部任由霍光繼續把持,甚至在霍光死後,劉病已為了展示自己的感恩之心,宣佈將擁護自己即位十一位功臣的畫像置於麒麟閣,供後人景仰。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麒麟閣設位的方式對於文臣武將們看來,是一種全新的激勵制度,完全擺脫了自古以來以金銀財寶、高官厚祿的一般獎勵,位列麒麟閣不僅以公開的方式表彰各位功臣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更可以供後世瞻仰,名留青史的誘惑使得眾多大臣前赴後繼地效忠於皇室,而貴為九五之尊的天子其實並沒有付出什麼大的代價,真應了後世李世民的那句話: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之後的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包括再往後的配享太廟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這種方式。

那為什麼漢宣帝及後世天子們會採取這種榮譽激勵的方式呢?難道沒有更好的獎勵了嗎?其實是有的,而且遠比麒麟閣設位這種形式主義要實惠的多。

曾經享受過的殊榮,後世再也不敢奢望,全因兩個字:集權

遠古的三皇五帝時期之所以長久被後人稱頌,首先便在於當時作為的天子堯舜禹能夠將天子之位以禪讓的形式賜給了臣屬,

“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這種想法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五帝末期,天子發現不能再實行禪讓了,因為禪讓之後自己是贏得了崇高的名望,子孫卻一步一步淪為了國之賓客,殊榮不再。於是又一種新的封賞模式出現了,那就是周天子的分封制

周天子的分封制有一個很明顯地特徵就是共有天下,周天子將國土幾乎平分給了各個諸侯,自己保留了宗主的地位,是不是覺得比禪讓稍微摳可點呢。

可是問題出現了,這些諸侯們個個成長地肥頭大耳,作為宗主的周天子反倒被晾到一邊沒人搭理了,統治者又想出一個新的方法,那就是集權。

極度集權思想下,被稱為暴秦的秦王朝橫空出世。秦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改變之一原因就在於,秦始皇為了避免諸侯做大的情況再次出現,並沒有對功臣們甚至自己的兒子們進行分封,改由自己一個人掌握大權。這也是秦始皇被稱為暴君的原因之一,因為作為天子秦始皇將統治權力集於一身,對功臣的封賞簡直達到了有史以來最低的程度,也激起了最強烈的反抗導致秦二世而亡。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項羽吸取秦短命的教訓,學習周分封制,寄希望於諸侯能夠像拱衛周王室一般護衛西楚,大封十八路諸侯,但是周朝時諸侯迅速強大的問題再次出現,西楚政權竟然持續了不到五年便灰飛煙滅,被漢取代。

劉邦吸取了幾百年的教訓,在分封制和集權制的選擇中搖擺不定,權且折中,出現了漢初時特有的郡國並行的局面。但諸侯國只要存在便不可避免地起兵對抗漢廷,而漢廷又不得不學習項羽那樣平息了異姓諸侯,漢景帝則平息了同姓諸侯的“七國之亂”,漢武帝時借主父偃上奏“推恩令”使諸侯們的領地進一步縮小。

而宣帝劉病已則更加吝嗇,裂土封疆是不可能的,他開啟了“麒麟閣”式的虛封。

只知道摳門就錯了,其實天子們也挺無奈的

歷代天子都有一個一統九州的夢想,但是為什麼直到秦始皇時才實現了統一的夢想呢?其實這和每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程度

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就是當時的天子還沒有實力完成統一。

三皇五帝時代,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時代,無論是人口數量、糧食生產還是交通工具與線路的開拓水平都十分低下,統治者的統治輻射區域都很小,天子對諸侯的控制是相當微弱的,而諸侯的義務更多的僅限於朝貢,也就是表面上的臣服,所以一旦天子部落衰退時,天子便不得不將天子之位讓出,便是所謂的“禪讓”。

這種情況在周時表現得非常明顯,周武王擊敗的僅僅是商朝勢力,周邊很多諸侯仍然實力未損,而周王室又僅能控制河洛地區,為此周公旦建立了一整套被後世稱之為“周禮”的制度,周以天子的名義分封八百諸侯,而諸侯又以不同的爵位獲得了不同等次的土地作為拱衛天子的獎勵。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先的不荒之地被開發出來,經濟的發展令各諸侯國實力增長的同時控制力也同步擴張,於是諸侯國紛紛走上了擴張領土的道路,一番混戰後,秦朝作為諸侯爭霸最終的勝利者,兼併了六國領土的同時,開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修建通往各地的馳道,進一步加強中央的控制力。

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

所有的一切令君臣關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首先早期雖然周王為天子,但是與一國之君的諸侯更像是一種合作關係,對於強大的諸侯天子一般都會給予優待,如周天子就賜予春秋最早的霸主齊桓公祭肉、弓矢和天子車馬等。當然如果諸侯對周天子感到不滿意,也不會將天子放在眼裡。依舊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與鄭國關係緊張,聯合眾多小國攻打鄭國,卻被鄭國人一箭射中肩膀,灰溜溜逃了回來。

虛封為什麼會出現在宣帝時期,因為宣帝最悲催

這種合作關係一直持續到大變革的秦漢時期戛然而止,秦始皇嬴政的極度集權自不必多說,而漢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對諸侯的打壓,使得諸侯更是失去了同天子平等對話的資格。

但矛盾不會消失,權力的對弈也從不會缺少對手,矛盾從地方轉向了廟堂之上,天子的對手變成了朝夕相對的臣子,這便是宣帝即位後所面臨的窘迫局面,虛封之所以會出現在劉病已時期,一方面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由於受到“巫蠱之禍”的牽連,劉病已被關在獄中幸虧得到丙吉捨命相守才性命無憂,後來又由外祖史家照顧,並娶到了許氏為妻,而漢武帝直到臨死才下詔恢復劉病已的宗籍,意思就是說幼年的劉病已不僅被排除在了皇族之外,弱小的他甚至需要接受救濟才能存活,而他即位後所能夠全心依靠的也只有史、許兩家,這兩家在朝堂上甚至不能用勢力來形容。

實力弱小的他所要面對的對手無疑就要強大的多了,此時漢武帝所託付的三大託孤大臣中,金日蟬去世多年,上官桀聯合燕王謀反被賜死,三大託孤大臣僅剩霍光一人。

從麒麟閣虛封來分析,君臣勢力起伏下封賞制度的演變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郎將,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鄰胡越兵。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漢書.霍光傳》

經過昭帝時期的苦心經營,當時朝中大臣的丞相及以下官員無不以大司馬霍光馬首是瞻,不僅如此,霍氏將自己的兒子及兄長(霍去病)的孫子安插在皇宮內部擔任中郎將,兩女婿擔任衛尉控制皇宮大門出入,其餘親戚也遍佈朝廷軍政體系。

可以說,劉病已從即位伊始便受制於霍氏,所以當霍氏被剷除,自己掌握大權後,劉病已(此時已改名為劉詢)苦思冥想破天荒地發明了既不會令朝臣勢力增長,又能使朝臣們對天子保持忠誠的麒麟閣虛封模式,以期自己的子孫能夠避免自己曾經遭受的苦難。

結言

虛封的出現,一方面由於集權思想的迅速發展,君主們不再希望將任何有損自己實力的(爵位封賞、封地封賞)獎勵賜給臣子們,另一方面又希望作為朝廷中堅的大臣們能夠繼續維護自己的威嚴,而不得已之下作出的改變。

事實證明,這種方式是卓有成效的,經過歷代文人及中央政府的宣傳,虛封所散發出的“忠君”思想,令無數驕臣悍將望而卻步,而天子地位得到了極大地穩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