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苦乐之二边后,还能做什么,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没有意义吗


解脱道主要是远离苦乐之二边,因为在佛陀的时代,外道比较多,很多修行者走上极端,比如说禁欲、苦行、克制自己,这些在修大乘佛教里面是没有的,也就是远离苦乐之二边。在原始佛教的时代,极端的苦行是非常普遍的,他们的想法,会把色身苦到极限,精神就升华了,粗糙的想法好像也蛮有道理,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试验过,六年的苦行瘦到皮包骨头,最后放弃了。所以修行者的态度是不苦不乐之中道,极端的快乐修行,极端的苦行,其实都不是正确的,因为解脱的关键在智慧。

离苦乐之二边后,还能做什么,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没有意义吗

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是从因缘法来的,因为在世间往往都是相对的两边,不是生就是灭,不是苦就是乐,生与灭看起来是相对的两边,是现象相对,因为我们都习惯看现象,就像生了小孩,就有高兴的现象,去世了一个人,就有悲哀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执着在现象上。那要不执着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深观因缘法,不去看现象。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灭是因缘的问题,生灭之间没有界限,为什么会生?因为生的姻缘力量强,为什么会灭?因为灭的姻缘力量强。就像我们现在读这篇文章,这就是因缘生起的相,等我们把这篇文章读完,这个姻缘的相就灭了,去看其他的东西了。

离苦乐之二边后,还能做什么,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没有意义吗

因缘法本来就充满平等性,所以这个叫中道不二,因为不二,他不是相对的两边,都是缘起缘灭的现象,这个不二,其实就是中道。就有如同我们的生命也是缘生出来的,当我们的色身不在的时候,又生出来缘把我们灭掉,其实灭掉的是色身,就是灭掉的是现象。这个现象是生中带灭,灭中有生,这就像我们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能单独拿出来,缺点可能是别人喜欢的,优点可能是别人厌恶的,而且优点和缺点并不是一定不变的,因缘成熟了,优点可能变成缺点,缺点可能变成优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生中带灭,灭中有生,这些都是因缘的问题。用因缘来看问题,更正确,更细腻,落二边都是极端的,就应该不落二边,这才能超越世间,

离苦乐之二边后,还能做什么,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没有意义吗

要解脱世间的痛苦烦恼,就是要从因缘法来看,这就是不苦不乐之中道行。看一下菩萨、声闻、缘觉与三乘共法,发出离心来修出世法,根机并不一致,总的来说,佛陀不会挑选众生的可行或不可行,都是随顺众生的根机,应机说法,观机逗教,所以就建立了三乘的差别。这三称呢就是声闻、缘觉跟菩萨,菩萨也要通过五乘共法三乘共法,而达到大乘的不共法,人天乘法第1个阶段完毕了,也就是修完五戒十善就没了,如果再往上修,那就要到三乘共法。出世法义理比较深,主要是观因缘,四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也是透过因缘法所构成,

离苦乐之二边后,还能做什么,那些苦行僧的修行真的就没有意义吗

乃至菩萨道的六度万行,般若智慧,都是因缘法,透过因缘法,才有机会向上提升。因为我们要执着于表面形象的话,是很容易往下堕落的。当机者还是以声闻为主,三乘共法的“阿含经”里面仅有二位菩萨,一位是还未成佛之前有释迦菩萨,还有一个是弥勒菩萨,几乎三乘共法里面不以菩萨为主,但是菩萨还是要经过这个过程,菩萨还是要有出世的智慧,只不过菩萨入世的慈悲更重一些,才构成了菩萨道。以上来自“成佛之道”,不要断章取义去理解,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