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農田開始耕種,不要讓農田荒棄

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咽喉,在逆全球化時代,自己種不如買的思路需要做出改變了,自由主義經濟的短視思維並不適合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

中國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主糧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但飼料70%需要依賴進口,像大豆玉米等都嚴重依賴進口,飼料是畜牧業的原材料,畜牧業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也就是說,中國主糧供應沒有問題,最極端的情況下也不至於餓肚子,但是肉類供應做不到完全自主化,這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肉類供應不足會影響國民整體身體素質,也很容易帶來通貨膨脹,在和平時期可以通過外部購買來補充,但是在逆全球化時期還是必須自給自足。

綜合來看,國內農業發展水平還是很低,僅僅只能保住最低需求的紅線而已,那麼在逆全球化時代,實現糧食和肉類完全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富餘可以出口就會成為頭等大事。

中國農業發展水平較低,主要由以下三個因素共同造成:

1、國家過去有意控制糧食價格,引導人力資源從事製造業生產,同時達到控制通脹的目的,農業生產讓路於製造業的發展。

2、房地產的過度發展,導致房地產投資收益遠遠大於農業生產收益,導致資金和人才都流入了房地產,很少人願意去從事農業生產。

3、大量進口國外低價的農產品,衝擊了國內農產品市場,導致國內農產品缺乏競爭力。

過去從事農業生產根本不賺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很多農業方面的上市公司基本都處於虧損邊緣。

不過現在這種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首先,國際局勢已經不再容許國內繼續忽視糧食生產問題,未來農業生產必須要重新擺上最重要的位置。

其次,房地產拐點已經出現,未來隨著房價逐漸下行,加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大量投入和扶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到農業生產,帶動農業產業的大發展。

逆全球化和極端天氣,還會導致部分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這也會刺激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漲,給農業生產帶來動力。

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時代必然會導致外貿大幅萎縮,由此帶來大量失業人口,發展農業正好可以吸收部分富餘的勞動力。

現在的農業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了,未來想不發展都難。

種子業是農業的核心,這事關基因安全,種子則完全自主化也會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點。

很多人在說中國也要搞美式規模化種植的模式,但由於地理和人口限制,中國農業走不了全面規模化種植的路子,客觀地理條件不允許,未來很可能會走部分規模化種植,部分特色農業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因地制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