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2019年汽車行業持續走低,華泰、眾泰、力帆和海馬四家傳統主機廠因負面新聞引來不少關注,銷量下滑,入不敷出,欠薪、停工的消息不絕於耳。甚至曝出海馬為了求生,賣掉自有的401套房產,變現3.34億元,被戲稱“賣車不火,賣房火了”。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這四家車企的境遇讓人嘆息,曾經的風頭無兩,變為今日的前途渺茫。但在這場命運的大考前,同樣深陷泥潭的絕非僅此四家。曾經,主機廠的產量基本等同於銷量,產多少,就甩給經銷商多少,坐等收錢。如今,這套邏輯完全顛覆,能產出,卻賣不出,悄悄的變成以銷定產。因此,主機廠的產量成了汽車行業的晴雨表。

華泰、眾泰、力帆和海馬在產能方面有哪些表現?造成這種表現的原因又是什麼?而有相同表現的主機廠又有哪些?藉助產能和產量數據,做個簡要分析。

一、四家車企產能現狀

(一)產能高,產量少,產能嚴重過剩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注:產能即一年最多可生產多少輛車。(產量數據來自蓋世汽車)

2018年,這四家車企的實際產量不足產能的20%。最好的是眾泰,實際產量佔產能的18.23;最差的是力帆,實際產量只佔產能的11.68%。而2019年上半年也並未出現明顯改觀,眾泰、力帆和海馬進一步下滑,產量均下降了2萬餘臺,華泰略好些,卻也僅僅較上年增加了4000 餘臺。

(二)過剩的產能是高昂的成本

過剩的產能意味著什麼?無疑是高昂的成本。

當市場火爆時,供不應求,企業資金用於擴大生產,產能意味著利潤;當市場遇冷時,供過於求,企業資金用於日常開銷,產能意味著成本。

以上四家主機廠,2018年過剩的80%以上產能,隱藏的是員工薪酬、設備養護和水電費等鉅額開銷。銷量下滑,收入下降,該賺的錢沒賺到,該花的錢卻一分不能少,任哪個企業也難以為繼。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二、為何會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不是一朝一夕,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曾指出汽車產業產能過剩。究竟為何會產生產能過剩,我們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一)過度擴張,供給激增

1.市場火熱,主機廠大興土木

在2018年之前,國內汽車銷售已保持27年增長,這一波超長的行情引得各大主機廠趨之若鶩的投資擴建,開啟一輪“軍備競賽”。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各省主機廠分佈

截至2019年年初,國內共442家主機廠,乘用車類產能超6000萬臺,而2018年全國乘用車銷量僅為2371萬輛。主機廠在“產能即利潤”的傳統思維下,早已脫韁,產能一增再增,埋下巨大隱患。

2.政策刺激,藉以拉動經濟

通過歷史銷量數據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汽車銷量出現大幅增長,這離不開政策的拉動。

20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為穩增長實施了大規模刺激計劃,還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促進相關產業就業與業績增長,其中就包括汽車產業。該規劃推出了多項配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信貸支持、稅收減免等。這些刺激政策對於中國經濟企穩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毫無疑問也加劇了產能過剩。

3.急功近利,賺快錢而輕研發

主機廠將資金用在建廠投產,聚焦於短期利益,這種複製粘貼帶來的收益麻醉了自己。相比而言,能帶來長期效益的汽車研發,不僅資金投入大,且週期較長,想要造出一款有競爭力的精品車,一定是用真金白銀,大把光陰換來的。國產主機廠同國外主機廠比,研發投入情況是如何呢?我們選取幾個代表來做說明。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國內外車企研發投入對比(來源:搜狐網)

通過與歐美日主流車企的比較,可以得知,國內主機廠在技術和研發投入上,同國外品牌是天差地別。最好的上汽集團研發投入10億美元左右,與大眾集團相差了16倍之多。

產能過剩,卻出不了精品,更確切的說是低端產品產能過剩。

(二)市場萎縮,需求驟降

1.出行方式變化,市場被擠壓

近些年,網約車、公共交通快速發展,不僅滿足出行的便利性,還大大提升了舒適性,替代了消費者的購車需求,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購車消費。

2.經濟下行,可支配收入減少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是用來衡量居民的整體消費能力。

由圖可知,自2017年以來,我國居民的整體消費能力呈下降趨勢,2018年下半年下降速度加快。汽車是日常消費中的大頭,總體消費水平下降了,購車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這一現象可描述為“消費降級”。

3.保有量突破2.3億,消費者結構在變化

目前,我國乘用車保有量為2.3億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有人拿中美汽車保有量來比較,進而來說明我國汽車市場很有潛力。在我國,100人約擁有14輛車;在美國,100人擁有79輛車。

要知道,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11倍,同款汽車美國的售價能達到我國的一半。美國一家可能有多輛車,而我們一些城市買一輛車還需運氣好能搖到號,買到車還要被限行,開上路還找不到停車位……前總理朱鎔基曾說過,不贊成每個人都去買小汽車,這不符合中國的國情。

同時,作為購車主力客群的年輕人在不斷減少。我國80後人口2.28億,90後1.75億,00後1.46億。不僅目標客群的數量在減少,需求也有了很大變化。他們不再視汽車為生活必需品,出行方式的多樣性給了他們更多的選擇,限購、限行和停車難又降低了購買慾望。

三、產能過剩的主機廠還有哪些

(一)紅色預警主機廠

紅色預警主機廠19家,名單如下: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產量數據來自蓋世汽車

此類主機廠產能狀況同華泰、眾泰、力帆和海馬四家類似,2018年實際產量佔產能比低於30%,最好的是東風啟辰(29.90%),最差的是昌河鈴木(2.42%)。2019年上半年進一步惡化,長安福特表現最差,下降超17萬臺,僅有寶沃汽車、華晨鑫源分別增長8471臺、1214臺,但無異於杯水車薪。

這19家主機廠目前暫未被媒體大肆披露負面新聞,但並不代表他們與之前四家有本質區別。通過產能與實際產量狀況來看,同樣岌岌可危。

(二)橙色預警主機廠

橙色預警主機廠8家,名單如下: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產量數據來自蓋世汽車

此類主機廠略好於紅色預警系列,2018年實際產量佔產能比在30%-50%之間,在2019年同樣處於下滑狀態。

2018年這8家主機廠難掩頹勢,2019年並無好轉跡象,同紅色預警系列僅是一步之遙。

四、誰來拯救主機廠

(一)政府會適當出手,但不會一管到底

主機廠糾結的現狀,是系統性的,並非個案。如果倒閉,將是前赴後繼塌方式的。不盈利的企業倒閉倒沒什麼,只是大批的失業人群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這是政府不願看到的。因此,政府不得不管。

但政府不會再一味的撒錢,不會再容許這些主機廠當殭屍企業,畢竟這個無底洞誰也背不起。中央層面,是放寬政策,刺激消費,比如放寬限購政策,放開二手車限遷,鼓勵二手車出口等;地方層面,是提供平臺,以稅收優惠助其招商引資,尋找新的資金和技術,維繫生存的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

(二)遵循客觀規律,留給市場調節

既然是扶不起的阿斗,那為何還要扶?目前的市場中,一定有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這些沒有生存能力的主機廠在競爭中被洗牌出局,也並非是壞事。就像90年代的改革,死掉一些企業,換來的是為生存而奮鬥之思想的普及。

(三)主機廠最可靠的道路是抗災自救

為了保命,主機廠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幫別人代工,有的賣房,有的忙著找金主,有的頻換高管,有的被兼併收購。無論是哪條路,活下去是第一位,獨立活著也好,在別人屋簷下也好,只有活著才有翻盤的資本。

哪些汽車製造商將會倒下——從產能分析主機廠的生存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