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岳飞是南宋朝抗金名将,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是南宋的中兴四将之一。在北宋末年,岳飞开始参军作战,并获得屡屡战功。在公元一一四二年,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回朝,由秦桧捏造事实,毁谤岳飞造反,并害死于狱中。但是,韩世忠元帅责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秦桧说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但纵观历史及野史的记载,岳飞最终的死因成谜。有的人认为岳飞是冤死,而有的人认为岳飞死有余辜。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认为岳飞是冤死的说法,大家都比较能够理解,因为秦桧妒忌岳飞屡建奇功,让自己在赵构面前的地位有所下降,同时,秦桧与金王勾结,所以岳飞才死于非命。而岳飞死有余辜又是怎么回事呢?

岳飞与赵构之间的矛盾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如果你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岳飞与汉朝名将韩信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皆可以“集结百万之兵,攻必取,战必胜”来形容在军事上的过人之处,是其他人遥不可及的。

而身为朝廷重臣,势必要在政治上要有所见地,要为人圆滑,要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奈何岳飞十足属于“政治白痴”,无法圆滑的处理这些事情,也成为岳飞被赐死的一个因素。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赵构对于江山社稷的理念就只有一个“稳定”,不想有过多的是非。他和赵构是主和派,因此,于公元一一三八年,宋金第一次进行和谈谈判,但岳飞却与赵构背向而行,认为应该以武力方式解决后金的问题。岳飞的进言虽然有道理,从岳飞多次大败金兵的战绩来看岳飞是有能力抗击金朝的。但赵构身为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因岳飞的反对,而善罢甘休。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进行和谈,岳飞也因此主动辞职不干,这让宋高宗感觉到自己被岳飞“炒了鱿鱼”,面子全无。但南宋的发展,还需要岳飞这样的人才,赵构不得不低头,再邀其回来。从此,赵构在心里就有种下了岳飞不忠于他的种子。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岳飞不仅在宋高宗立太子之事上,也插足了一脚。还毫不忌讳地说宋高宗的生育能力不好,只有俩娃。赵构本来就看岳飞不顺眼,现在岳飞还毫无顾忌地插手立太子这件事情。立谁为太子,那是赵构自己的家事,岳飞作为一个臣子只能,而且还是一个赵构看不顺眼的臣子,就没有必要冒大不韪去做这样一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因为岳飞又不姓“赵”,他没有权利去干涉赵家的家事。再加上宋高宗身体如何,是否有恙,那也不能当着他的面直接就给他说出来,那宋高宗得多没面子。所以,宋高宗是对岳飞越看越不顺眼。

因为,这些事情都被赵构看上眼里,促进两人之间的感情、做事方式不合,岳飞又撂档子不干呢。岳飞再次不给赵构任何面子,三番五次去触碰赵构的心理底线。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在宋朝开始建立的时候,当时,赵匡胤在稳定中原局面之后,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影响,便有杯酒释兵权的事故产生,从而关于“兵变”就成为了宋朝历代君王的恐怖代名词,为了防止“兵变”的事情发生,宋朝就设立了枢密院,将掌兵权和调兵权分开来,不能让一家享有绝对的兵权。但是对于岳飞来说就是个例外。因为岳飞骁勇善战,在将领中的威望及其至高,在对金抗争之后,是屡战屡胜,彰显了英雄气概,更是成为军队的灵魂,建立了一支“岳家军”。

岳飞在军中的威信是人人都可以看到,这对赵构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岳飞得知如此,主动交出兵权。虽然岳飞交出了兵权,但是对赵构来说仍是寝食难安。

岳飞或许不是死于“莫须有”,赵构为自己平反:岳飞死有余辜

再有的是,赵构主张稳定,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稳定,二是外部的稳定。而对于岳飞来说仍想出征后金,救出宋钦宗赵恒。如果宋钦宗一旦被救出来,有可能再度登基为帝,这对于赵构来说显然是不想看到的。这也说明了岳飞虽然爱国,但忠心的对象却是赵恒而非赵构。最后,在秦桧的怂恿之下,赐死了岳飞。连同他的义子赵云也被军法处置,死于刀下。所以,

若站在赵构的角度加以分析,岳飞以前对赵构的种种做法,早让赵构认为岳飞对自己并不是忠心的,所以死有余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