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相信提到天地會,大家都不會陌生,它廣泛出現在古裝影視劇中,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應該是《鹿鼎記》,就連其中的主角,康熙帝的好友韋小寶都是天地會的一員,可以說是讓人唏噓不已了,當然,武俠劇說到底只是用一個架空的歷史來敘說故事,現實中清朝皇帝和天地會領導人成為好友這種狗血的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那麼歷史上的天地會,究竟有著怎樣一番面貌呢?不妨讓我們一探究竟。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鹿鼎記》劇照

天地會從何而來?

天地會是清代民間的一種秘密結社,也就是不被官方許可,私下裡偷偷拉幫結派形成的組織。天地會具體的創立的年代難以考證,如果根據它本身的記載來看的話,洪門小引中說洪門是在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起義失敗後創設的,這裡的洪門就是天地會,事實上,不同的名稱也是天地會具體創立時間難以確定的原因之一,它在有著“天地會”這個大名的同時,又有如三合會、三點會、小刀會、雙刀會、匕首會等別名,洪門則一般是對內的自稱,這就造成了時間線上的紊亂,在各個時間點分別都有出現過三合會、雙刀會這些組織的身影,使得其創立時間到現在一直存在爭議。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小刀會的鮮明形象

當然,中國人一向講究名正言順,正如陳勝、吳廣起義時要整個“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要想頂著官方的壓力建立一個不符合規制的組織,當然也得編段傳說,既能蒙上些神秘色彩,又能讓這個組織更具有合理性,更被廣大人民接受,何樂而不為呢?而這段屬於天地會的傳說,大致是康熙年間西部邊境寇賊橫行,清軍無奈出榜招兵,福建九連山少林寺共有一百二十八位僧人揭榜投軍,與寇賊作戰大獲全勝後沒有接受獎賞重返少林寺,但不幸當朝統治者受到奸臣讒言,發兵圍剿僧眾,只有五人逃出生天,他們各自逃往他處,集結四方義士,創立山堂,結天地會,誓為少林僧眾復仇。短短一個故事,刻畫出了恩將仇報的清政府,將天地會擺在了弱勢一方,激發起被壓迫人民的共鳴,不得不說,天地會能在清朝康熙年間那般嚴密的管理下迅速發展壯大,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少林武僧形象

天地會的壯大手段

但僅僅憑藉一個虛無縹緲的故事就想吸引大批民眾入會,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大家都不是傻子,造反是要掉腦袋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誰也不會往裡鑽,然而天地會恰恰有這樣的吸引力。

天地會起源於福建、臺灣一帶,一直以來福建、臺灣兩地都是抗清大區,先有唐王佔據福州,後有鄭成功佔據臺灣,就連人民群眾也自動組織武裝打擊清軍,而清政府初期也不甘示弱,頒佈了一系列損害該地社會經濟的政策,比如禁止對外貿易、大肆破壞手工業等,這對於工商業發達的福建人民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甚至一度造成了繁盛的沿海城市變得“白骨蒼蒼,荒無人煙”,一直到康熙初年,雖然國家經濟逐漸恢復,公開的抗清運動也已經走向下坡,但人們對清朝的牴觸心理仍然存在,秘密活動也時有進行,這就為天地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

再者,天地會宣揚“義”這一概念,他們要求團結一致,講究江湖義氣,提出手足相顧,患難相扶,疾病相待等規約,正是這些代表遊民無產者利益的教條,為天地會吸引了一大批如破產農民、小手工業者、無業遊民等下層人民群眾,他們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安定者,以“走碼頭,闖江湖”為生的他們深知出門靠朋友的重要性,而天地會就是他們政治和經濟鬥爭中的互助團體,這種便利性,才是最為致命的吸引力。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下層人民靠走碼頭、幹苦力為生

這樣看來,似乎天地會是在為下層人民謀利益,這樣的一個社會團體,真的有那麼美好嗎?事實上,天地會吸收新會員的方式,除了向民眾宣揚清朝統治者的種種罪狀,勸人入會這種較為溫和的方式外,還會把人誘騙到會堂附近,然後暴力脅迫入會,通過詢問會員的相關信息以及組織會員進行宣誓的方式將他們與天地會這一組織綁在一起,這造成的問題就是入會簡單出會難,而且成員來自天南海北,生活方式與思維狀態差異巨大,很容易產生衝突,內部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是鐵板一塊,當然,得到便利的同時犧牲一些東西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犧牲的物什裡面,可能還有著自己的腦袋。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地區差異造成的甜、鹹黨之爭

走向臺前的廣東天地會

若說天地會與清政府在初期還能維持著某種微妙的平衡,只是不上臺面的小打小鬧,那麼這種平衡在列強打開中國國門後,就徹底的分崩離析。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割地賠款,對內加緊壓榨人民,這使得社會危機更加的嚴重,而廣東更是首當其衝,受到了極重的剝削與壓迫,許多貧農、手工業者、小商販、船民和無業遊民都紛紛加入天地會以謀求自保,再加上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於1853年攻克金陵,鼓舞了廣東天地會的起義,浩浩蕩蕩的廣東天地會武裝起義在1854年的夏天爆發了。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第一次鴉片戰爭

但起義軍畢竟是群無組織、無紀律的部隊,既沒有嚴明的軍律,也缺乏武器和作戰經驗,所以和歷史上的多數農民起義一般,都是憑藉著人數優勢一哄而上,打得過就佔領該地城鎮,打不過就一鬨而散,等到領導人遊離到另一個區域,振臂一呼,就又是一支龐大的部隊,這種連遊擊都算不上的作戰方式,在陳開、李文茂等人的帶領下,在廣州、廣西各地給清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甚至一度建立了大成國,佔地稱王,儘管最後還是被清政府血腥鎮壓,但也稱得上是天地會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戰績了。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大成國、昇平天國活動區域

當然,失敗原因也是一目瞭然。

首先是天地會的內部山堂分立、互不統屬的特點,使得其在軍事行動上無法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協同一致的作戰,而且建立大成國後,各王之間也不是同心同德,而是各自有著自己的打算,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每支起義武裝都是各自為戰,以至於被清軍抓住機會,各個擊破。

其次,整個起義軍從上到下都是野路子出身,領導者缺乏系統的軍事理念教育,不能迅速的切換攻防,也無法對局勢做出最準確有效的判斷,士兵也都是社會的下層人民,說到底加入天地會也不過混口飯吃,能活著自然還是活著最好,這就造成了兩軍交戰,即使大成國軍隊數量遠多於清軍,一旦陣型被稍稍衝散,就毫無抵抗之力的局面,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也並不為過。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兩軍交戰,陣型很重要

天地會與太平天國

作為同時代發生的兩次大規模的民眾造反行為,廣東天地會一直都是被拿來與太平天國起義作為比較的,二者都以失敗而告終,其實是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的。

首先,廣東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起義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在保持社會制度不變的前提下,不同的社會利益集團對稀缺社會資源的爭奪而引發的衝突,並非是一場以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落後社會制度的起義,也就稱不上革命。事實上,起義初期他們都提出了“人人平等,處處均勻”的思想,但在建立政權後,便又偏離回到了王侯將相,封建專制的舊途,洪秀全在詔書中明確提出“我是太平天子,天下錢糧歸我管,天下百姓歸我管”,大成國內部各領導人也為王位大小而勾心鬥角,絲毫不關心大成國政權的鞏固。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天子”洪秀全

其次,廣東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起義的領導者的社會成分與地位相同。除開起義的主體力量都是農民外,其領導人可以大致分為下層社會的非農職業者和務農者,他們大多地位低下,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的領導群體素質比廣東天地會的群體素質要高上一籌,像洪秀全、馮雲山、石達開等人都受過多年教育,韋昌輝還有過監生的功名,這樣看來,太平天國所取得的成就比廣東天地會更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但不管如何,二者失敗的結局都告訴我們:在一個缺乏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思想文化的國度裡,不管是農民抑或其他非農職業者,都不可能依靠舊式農民戰爭來推動社會的進步,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建立一個新的“舊政權”罷了。

義字當頭的天地會,真的那麼講義氣嗎?

監生實則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最後,廣東天地會政權與太平天國政權在內部整合方面都有著相似的重大缺陷。對於來自天南海北,不同職業的社會團體來說,二者都是以神學色彩為力量,再加之以獨裁的政體以及王爵的分封來整合,但其反作用也很明顯:眾將領的攀比心理以及自我主義會造成不利於大局的的行動,如石達開與陳顯良的出走,就給兩政權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雖然農民反抗壓迫的精神值得稱道,但失敗的結局還是告訴我們,沒有先進政黨的組織和領導,無論多大規模的民眾反抗鬥爭,對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都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