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我们知道,在清朝,要取得一个举人的功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清人吴敬梓的大作《儒林外史》里,就有一个经典的范进中举的桥段,从这个桥段中,就可得知,中一个举人是何等的艰难了。

但在咸丰年间,却出了这样一个奇葩,此人中了举人,却放着一个好好的举人不做,偏偏要带着一帮恶丐横行乡里,四处为非作歹,做上了流氓头子。这个不做举人做流氓的奇葩,就是朱福保。

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朱福保是江苏吴县人,他虽然有着举人功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职业的流氓,专靠讹人求生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朱福保既然能中举人,肚子里当然有墨水,所以耍起流氓来,比起一般的那些只会用武力施暴的地痞恶棍,就要高明多了。

一次,一家面馆新开业,生意非常火爆。这家面馆卖的面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面,也就是加了臊子的面,另一种是光面,也就是没有加臊子的小面。店里有个规矩,就是吃大面的人可以到楼上去吃,而吃光面的人,则只能在楼下吃。

看来,这个面馆老板也是个颇有商业头脑的人,在那个时代里就有了大众消费和VIP消费的观念了。

这天,朱福保来到面馆,直接上了楼,然后就频频地招呼伙计给自己来碗光面。这面馆伙计不认识朱福保这个大流氓啊,于是就老老实实地对朱福保说,客官,我们这里有个规矩,吃光面的人,得到楼下去吃。

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朱福保听了这话,也不生气,只是慢条斯理地问伙计说,那以你这么说来,如果我吃一碗中面的话,就只有到楼梯上去吃啰。这里,朱福保口中所说的中面,指的是只加一半臊子的面。

面馆伙计听朱福保这么一说,就把他当作了一个胡搅蛮缠的穷光蛋,也就懒得搭理他了。朱福保也不作声,就这么走了。

第二天一早,朱福保就召来了一帮乞丐,他给这些乞丐每个人几十文钱,让他们两个人为一组,分批次的到面馆去吃面。

这些乞丐到了面馆,人人都点了一碗中面,然后就坐在楼梯上,端着碗吃起面来。没过多久,面馆的楼梯上,就堆满了吃面的乞丐了。

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而且,更让面馆老板头疼的是,这些乞丐是走了两个,就又来两个,一直到中午时分,面馆的楼梯上,依然是扎堆的乞丐。前来吃面的客人进店一看,这楼梯上满是乞丐,哪里还敢来吃面,一个个的往面馆里望了一眼后,就转身走掉了。

这时候,面馆老板终于明白了过来,这是有人乘心和自己过不去呀。然后一打听,才知道得罪了朱福保,于是赶紧找到朱福保,拿出好些银子来向其赔罪。朱福保这才让那些乞丐离开了面馆。

还有一次,朱福保路过一间古董店,看见里面有个古瓷瓶。这瓷瓶色泽极佳,朱福保就想把它买下来。他问老板说,这个瓶子要多少钱啊。老板就回答说,这个瓶子少了十个银元不卖。

朱福保一听,就说,以我看来,这个瓶子也就值一个银元。老板一听,对朱福保嗤之以鼻,说道: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只能买瓶子的两个耳朵。原来,这个古瓷瓶上,有两个耳朵的造型。

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朱福保听了后,默不作声地走了。

第二天,朱福保又来到古董店里,他从口袋里摸了一个银元出来,放在柜台上,然后,二话不说,就从地上捡了块砖头,直接就把瓷瓶的两个耳朵给敲了下来,然后把这两个瓷瓶耳朵揣进怀里就走了。

古董店老板没想到朱福保给他来了这么一出,但是碍于朱福保的恶名,也不敢去找他追究,只好自己忍气吞声地在家怄了好几天的气。

朱福保到处讹人,终于被人告发,结果被革掉了功名,关进了大牢。但在咸丰年间,遇到大赦,朱福保出了狱。

出狱后的朱福保更加的横行无忌。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朱福保又搭上了太平天国这条线,从此越发的不可一世了。

咸丰年间一奇葩 堂堂举人居然去做流氓 最后结局让人拍手称快

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朱福保见势不对,这才逃到洞庭东山去躲了起来。当地人早就听闻过“朱举人”的大名,在得知朱福保到来的消息后,人们惊恐不已,纷纷议论道:这朱举人来了咱们这里,咱们可没有好日子过了。

一番商议之后,众人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乡人们拿着锄头棍棒,来到朱福保的住处,还没等朱福保反应过来,众人冲上前去,对着他就是一阵乱棒。

横行了大半辈子的大流氓朱福保就这样死在了乡人们的乱棒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