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人,你知道艾蕪先生和江底鐵索橋嗎?

江底,南出魯甸第一鎮。

江底,因為有鐵索橋而和艾蕪先生扯上了關係。

艾蕪先生《山峽中》這篇文章,寫於1933年,發表於1934年《青年界》雜誌,後收錄在短篇小說集《南行記》中。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由《山峽中》改編的電影《漂泊奇遇》。《山峽中》以雲南某縣的荒野山峽為背景,用一個流浪的知識分子“我”在一個“盜賊”集團裡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描寫了一夥“盜賊”鮮為人知的生活。作家筆下咆哮發怒的江水、江上橫著的鐵索橋、橋頭荒涼破敗的神廟、江流兩岸蠻野的山峰,與昭通魯甸縣江底牛欄江鐵索橋四周的場景幾乎完全相同。

@昭通人,你知道艾蕪先生和江底鐵索橋嗎?

江底鐵索橋,二十世紀1980年代 (王良吉 攝)


艾蕪先生1925年徒歩入滇的路線

那麼,艾蕪先生到過魯甸縣江底鐵索橋嗎?《山峽中》這篇文章中的場景,又是以什麼地方的景觀作為創作原型?

艾蕪,現當代著名作家,原名湯道耕,四川省新繁縣人,於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5年夏天,因不滿學校守舊的教育和反抗包辦婚姻出走,從四川成都徒歩到雲南昆明。

當時,由四川進入雲南有兩條線路可以走,一條是由成都直達西昌,再到元謀縣的洪門渡,這條路線要經過涼山地區,九十多年前,這一帶民族矛盾尖銳複雜,不適合單人行走,這條線路可以排除。另一條線路由成都到宜賓,過鹽津,經老鴉灘,途經豆沙關和大關縣到昭通,再從昭通插魯甸江底走會澤至尋甸,經嵩明到昆明。由《南行記》裡另一篇文章《人生哲學的一課》,可以確定艾蕪先生到過昭通,原文寫道“我由成都到昆明,這一個多月的山路,全憑兩隻赤裸裸的足板走……因此,在昭通買好的一雙草鞋,就躲在我的包袱裡……”當然,還可以從昭通走威寧縣,經宣威到昆明,但是比從江底去昆明要多300餘華里,這種裸著足板多繞幾百裡的走法也可以排除。

從最有可能的這條線路入滇,魯甸江底鐵索橋是必經之道。

這條線路要經過兩座鐵索橋。除江底外,鹽津還有一座鐵索橋,橋下是橫江,橋面狹窄,橋的大體形狀也與文中不符,架在兩個相對的懸崖上,橋體細長,微微下墜成弧形。而且這個地方是居民點,距縣城僅半華里左右,人煙稠密毫無荒涼之感。因此, 鹽津鐵索橋也可以排除。

@昭通人,你知道艾蕪先生和江底鐵索橋嗎?


江底鐵索橋,二十世紀1990年代 (馬夢麟 攝)


魯甸江底鐵索橋

“江上橫著鐵鏈作成的索橋,巨蟒似的,現出頑強古怪的樣子……橋下兇惡的江水,在黑暗中奔騰著,咆哮著,發怒地衝打岩石,激起嚇人的巨響……”這是《山峽中》一文的開篇,可以一字不改,用來描述魯甸江底鐵索橋這一帶的景色。

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滿足“滇銅進京”渡河需求,昭通鎮總兵吳永安領頭上書.由雲貴總督錫良批准,在原來官橋的舊址上建造鐵索橋。竣工的時候,雲貴總督錫良題寫“橋橫鐵索千年永,河匯金沙萬里來”,刻成石對聯,放置在魯甸縣一側的橋頭,取名為“永安橋”。鐵索橋跨徑38米,寬3.6米,淨橋面寬2.8米。用石料砌成橋墩,橋面用鐵料鍛打圓環互扣固定在牛欄江兩岸石壁上。鐵索橋底弦10股,扶弦4股,底弦面上鋪厚木板,構成鐵索橋的木質橋面。橋面兩側鐵鏈各有兩股,為扶弦。

@昭通人,你知道艾蕪先生和江底鐵索橋嗎?

江底鐵索橋,二十一世紀2020年代 (雷文武 攝)


穿越百年的江濤和山風

在《山峽中》中,艾蕪先生描述了當時雲南這片土地上雄渾蒼茫而悲壯的景觀,山高、路險、江流湍急而又人煙稀少:“兩岸蠻野的山峰,好像也在怕著腳下的奔流,無法避開一樣……橋頭的神祠,破敗又荒涼的……不息地打著橋頭的江濤,彷彿要衝進廟來掃蕩一切似的……”牛欄江鐵索橋完工時,兩岸橋頭曾建房數間設專人護橋。這跟我30歲前見到的景觀是一致的。舊時在這條路上行走的多為馬幫和販夫走卒,凡是馬幫均養猴子一隻護法,源自孫悟空掌管天馬曾任“弼馬溫”一職,所以置石雕猴子一對於魯甸一側橋頭,另一側會澤橋頭擺放的是一對石雕獅子。會澤橋頭的幾間護橋房裡,有一間是江神廟,雖說坍塌破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仍有鄉民供奉香火。橋頭神廟這一細節,恰與原文吻合。

綜上種種,完全可以認為,艾蕪先生當年對此地印象深刻,後來便以此為原型,創作了短篇小說《山峽中》,對江底鐵索橋一帶的景色作了精彩的描述。

我不知道的是,艾蕪先生1961年到雲南故地重遊時,是否再一次站在了魯甸江底鐵索橋上。想來那一刻,山風穿谷而過,橋下江水,依舊撞擊上江流中的石礁,濺起萬朵燦爛的銀花。如果是的話,不知艾蕪先生面對相隔36年的魯甸江底鐵索橋,又生髮出一些什麼新的想法???

@昭通人,你知道艾蕪先生和江底鐵索橋嗎?

江底鐵索橋32團戰鬥遺址


原碑文字:1949年11月下旬,在昭魯邊支市部的配合下,32團一營夜襲國民黨“會巧魯”聯防清剿指揮所江底鐵索橋聯防區防線,活捉防區主任陸某某,敵人全部繳械投降,繳獲槍支300多支。之後奔襲大水井鄉公所,繳了劉芝仁的鄉丁武裝,徹底摧毀了“會巧魯”聯防清剿指揮所牛欄江防線,為魯甸的解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中共魯甸縣委、魯甸縣人民政府,2013年12月立)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