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历史人物—明朝李敏

户部尚书李敏,河南襄城人,进士出身,历官御史、巡抚、漕运总督。他在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四年的户部任内,也作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把北方的北畿(河北)、山西、陕西,这三省的夏秋两税,以银折粮,按照每石一两计算。山东、河南二省的输边之饷,亦已在他巡抚大同之时,实行了这个以银折粮的办法,省掉了公家的浮费,免除了运卒的劳苦。此外,他又请准了孝宗,把充公的罪人庄田,招老百姓承租,每亩收租银三分。他颇想把当时所有的在北畿的皇庄(皇家的庄田)一万二干八百顷,与勋戚及宦官的官庄三万三千一百多顷,一概革除皇庄的名目,斥逐鱼肉农民的“庄头”(管庄),改为官田,招老百姓承租,每亩收租银三分;官庄由政府代收租银,转交田主。这一个建议,孝宗由于缺乏魄力,未肯接受。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以蓟州饷道经海口,多覆溺,建议别开三河达蓟州,以避其险,军民利之。

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再任湖广。历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诏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 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至是,并请畿辅、山西、陕西州县岁输粮各边者,每粮一石征银一两,以十九输边,依时值折军饷,有余则召籴以备军兴。帝从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鹰房、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

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皇庄始正统间,诸王未封,相闲地立庄。王之籓,地仍归官,其后乃沿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皇庄。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时不能用。

南京御史与守备太监蒋琮相讦,御史咸逮谪,而琮居职如故。敏再疏力争,皆不听。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已,复力请,乃以叶淇代,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叶淇,字本清,山阳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石亨谮之下吏,考讯无验,出为武陟知县。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抚。孝宗立,召为户部侍郎。弘治四年代李敏为尚书,寻加太子少保。哈密为土鲁番所陷,守臣请给其遗民廪食,处之内地,淇曰:“是自贻祸也。”寝其奏。奸民献大名地为皇庄,淇议归之有司。内官龙绶请开银矿,淇不可。帝从之。已,绶请长芦盐二万引,鬻于两淮以供织造费。淇力争,竟不纳。

淇居户部六年,直亮有执,能为国家惜财用。每廷议用兵,辄持不可。惟变开中之制,令淮商以银代粟,盐课骤增至百万,悉输之运司,边储由此萧然矣。九年四月乞休,归卒。赠太子太保。


紫云山属伏牛山余脉,主峰紫云寺山,海拔375米,一峰秀出,状若紫云,所以有此称谓。因为山中有书院,又称书院山。   据记载,此山林木葱郁,苍翠可爱,又有泉水涌出,溪流潺潺,四时不绝,水中产小蟹,重九蟹肥,临溪捕捉,顷可盈筐,其乐陶陶。槲树遇霜,红叶满山,状似深秋枫林;每值雪后放晴,红妆素裹,蔚为壮观。山林深处,嶙峋石畔,春夏之交,犹有残雪未消,碧绿丛中,时见白雪皑皑,风物如画,人称“紫云残雪”,乃襄城八景之一。   自槲坡口(又名书院口)沿小溪上山,行半里左右,有一座小石桥,桥的北面,两大片苍翠的修竹,穿过修竹掩映的狭道,古木包围着的,就是紫云书院了。 由来   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邑人、字公勉、谥恭靖),因为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   守孝期间,他常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   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最后建得跟文庙一样。成化十九年,因为身体有病,李敏上书乞归,养病于紫云书院,与诸生讲习程颢、程颐等所著之书,立为条约,其在躬行实践,彬彬有理学之风,一时著称中州。


此后,文人学士春吟残雪、夏避炎暑、秋赏红叶、冬观雪景者络绎不绝,竟也成了大气候。到清代初叶,书院周围又有“莲沼”、“观澜桥”、“辞君亭”、“槲栏”、“吉祥洞”、“药圃”、“南屏”、“墨香泉”等景物,至今遗迹尚存。   “次第东风槲叶香。”“我乃看山坐山隈,黄花紫蕊缀苍苔。”“静听清泉疑雨过,闲看红叶待来还。”“潭光万丈玻璃皱,岭上千重碧玉梯。”数百年来,文人留下的诗句描绘了紫云书院宜人景象。   紫云书院于清嘉庆年间更名为李家祠堂。而人们仍多以紫云书院之名称呼它。现存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各三间,门楼一间。   襄城县的民间有一个关于紫云书院的美丽传说:明朝时候,有一个叫李敏的人,从小就很爱学习。可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村旁有一座长满槲树的山,他靠上山砍柴为生。他经常想,我一定好好干,等攒够了钱买书读。可是,有一年,天旱不下雨,槲树不肯长。槲柴也砍光了,怎么才能攒够买书的钱呢?一天晚上,李敏睡不着觉,一个人在外边走来走去,想了好久,仰天大声说:“要是老天爷能下场大雨,让槲树快快生长,也许我就能上学了。”这句话好像感动了上天,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雨一连下了几天,槲树可着劲儿往上长。从那以后,李敏上山打的柴多了,慢慢攒够了买书的钱。他就一边砍柴一边学习,后来李敏中了头名状元,被当朝皇帝封为户部尚书,帮助皇帝治理国家。李敏的母亲死后,他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看到这里秀丽幽静,又想为家乡做点儿贡献,就建了书院,读书讲学,后来告老返乡,就居住在这里讲学,皇帝给书院赐名“紫云书院”。 丽景   明代有个画家沈周,拒不参加科举,长期从事书法绘画和诗文创作,山水画笔墨坚实豪放,形成沉着浑厚的风貌,同时兼作细笔,于缜密中仍具雄厚之势,人称“细沈”。沈周兼工花卉、鸟兽,善用重墨浅色,别具风韵。   他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后人把他和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沈周爱游历华夏名山,一路作画一路书,一山诗文一水歌。公元1468年前后,沈周听说理学名臣李敏在紫云山中建书院教书育人,研究宋明理学,并且书院被皇帝亲赐院名,便奔赴紫云书院讲学,与众师生共研华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