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4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结果称,比起鸡鸭猪等家禽和狗,猫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时之间,猫被推到风口浪尖。养猫的朋友慌了,四处寻求对策,有些可怜的猫就被遗弃或者送人了。

尽管我们经常提倡爱护动物,但仍对它们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人类和宠物力量的悬殊,这种偏见常常会给宠物带来灭顶之灾。郑振铎的短篇小说《猫》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的偏见是如何伤害动物,有良知的人类又是怎样在反思偏见中得到救赎。

我将通过小说的情节,为你解读郑振铎养的三只猫的命运是如何因人类偏见而改变,猫的三次亡失给作者带来的三次良知的觉醒,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偏见引发类似的悲剧。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01 从猫的世界看人的影子

作者养过三次猫,但结局总是失踪或者死亡。细看这三只猫,其实作者是在以猫喻人,每一只猫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类人。

  • 第一只猫:可爱者无端死去

第一只猫是作者从隔壁邻居那里要的新生猫,长得好看,一出现就受到全家喜爱。后来这只猫生了病,越来越没精神,最后病死家中。作者很心酸,舍不得这个陪伴自己两月的“小侣”。

故事里的可爱小猫无端病死家中,作者是在隐喻那个时代许多原本能安稳度日的人却无端亡逝,过早地离开世界。作者写《猫》时五四运动刚刚过去,知识分子一方面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另一方面却依旧笼罩在军阀政府黑暗统治下。 黑暗动荡的年代是不存在幸福安康的,连生活过得安稳也成了一种莫须有的“罪过”。

许多知识分子和作者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作者不禁感慨,那个年代有太多像小猫一样“可爱”之人没有展现才华的平台,却只能无端被卷入时代的漩涡早早结束了一生。

  • 第二只猫:有能者被妒

第二只猫是作者从舅舅家要来的,这只小猫比上次更有趣、更活泼,而且更聪明。它学会了捉鼠,让作者家夜里再不用被老鼠打扰,家人对它爱不释手。可是天天到处乱跑的它也让家人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被坏人抓走。

好景不长,有一天邻居看见小猫被过路人捉走了。作者一家非常气愤,责骂那个捉走小猫的没有丝毫善念的坏人,同时也责怪不出手相助的“看客”邻居。

故事里的小猫不幸被坏人捉走,丢失了性命,作者也是借猫比喻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被无端迫害的愤怒与控诉。若不是这只小猫不够乖巧、安心在家,想必也不会招来坏人的垂涎。

人们似乎总是对人群中的佼佼者充满敌意,憎恶他的“显摆”,更有甚者,希望有才能者早点“遭报应下台”。有才能者不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只因“优秀”便招来了杀身之祸。作者借第二只猫讥讽当时社会世态,表达了对自私自利和妒贤嫉能的社会偏见的谴责和控诉。

  • 第三只猫:不幸者被冤

第三只猫是作者一家同情才收留的。其貌不扬,懒惰忧郁,家人总是喜欢不起来。后来,家里新来两只芙蓉鸟,家人发现它经常盯着鸟,非常警惕它靠近。当芙蓉鸟突然被咬死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就认定是它做的,气愤至极的作者拿起木棒就把它赶走了。隔了几天,才发现吃芙蓉鸟的是另一只黑猫,而我们的小猫却再也没有回来,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

作者在今后整个人生都对这只猫非常愧疚。芙蓉鸟非它所害,却只因为平日里性格忧郁懒散,跟作者一家不主动亲近,大家在芙蓉鸟被害时便全都怀疑它,并且不由分说地惩罚和赶走它。

可以说,害死小猫的,正是作者一家的偏见

作者用第三只猫比喻那些因自己不幸的命运郁郁寡欢,却因此而遭怀疑,以致屈死的可怜人。这正是那个动荡不安年代的旧中国里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02 从人的视角看人类对偏见的觉醒

三只小猫,三次亡失,作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内心都受到了极大波动,渴望觉醒,然而作者每次难过的程度和觉醒的力度都不一样。

  • 第一次觉醒

第一只猫病死后,作者一家的反应是: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只得安慰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作者觉得“辛酸”,心里好像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他把小猫当作陪伴自己的“小侣”,感慨自己没有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时光,还没得及与“小侣”相处更久就让它离开了。

但这一次觉醒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在作者心中,这只猫很好,但也不至于无可取代。他当下就安慰难过的妹妹,再给她要一只猫,代替病死这只,意义一样。就像当时的社会,人人自危,当你的偏见害死了人,带着人类起码的善念,你会忏悔。忏悔一会后,这件事就可以抛诸脑后了。

  • 第二次觉醒

第二只猫被坏人带走后,作者一家比第一次更难过,这份难过中还带着一丝愤恨,痛恨那个夺走小猫的自私之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在家人心中分量更重。自从它走后,作者家再没有主动养过猫。第二只猫每天和大家亲密互动,又帮大家解决了老鼠,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者已然将它当作家庭一员了。当家中一员离开,任谁来也代替不了。把伤害到的人当作家人看待,这里作者也是对整个社会反思的又进一步。忏悔后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重蹈偏见的覆辙。

  • 第三次觉醒

如果说前两次的觉醒都不够深入,那么这一次作者是彻底震撼到灵魂深处了。

第三只猫从进家门的那一刻就没受过好脸色。它什么都没做错,却莫名地被嫌弃,仅仅因为它不想把自己悲惨命运刻意伪装得活泼开朗、讨人欢心。芙蓉鸟被害,作者一家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打骂,甚至赶走了它,害它命丧别人家。作者这次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发出了这样的忏悔: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他很想补救自己的过失,但上天却不给他机会。他还没来得及向猫道歉,猫就已经死在别人家的屋脊上了。因为他的偏见,给小猫的心灵带来重创,以至于到死小猫都只能远远看着家却不敢靠近。为了偏见不再伤害到别人,作者切断了一切会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此生不再养猫,这次作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觉醒。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03 故事里的冤案,现实中的偏见

作者笔下,一场“芙蓉鸟被害案”被定性为冤案,而“凶手”正是作者自己。造成这场冤案的,只有作者一个人吗?不是的,故事里带有偏见的人都是这场冤案的帮凶。

  • 家人见小猫不和人亲近,便都不喜欢它。在大家的意识里,主动与主人亲近的才是“可爱的猫”。
  • 家里刚买来芙蓉鸟,仅因为小猫盯着鸟看,妻子便提醒保姆多留心别让猫吃了鸟。
  • 保姆看到其他猫经过,第一反应认为猫来一定是来吃鸟的。

小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第三只猫,大家对它的偏见也最终汇集成一把尖利的刀,残忍地刺向无辜的小猫。

作者的小说结束了,亡失的猫也再回不来了,可是现实中的偏见却从未曾离开。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甚至自己就正在制造偏见的社会。

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客车坠河,网民对相撞轿车的女司机极尽谩骂。后来,警方查证是公交客车突然偏离路线,迎面撞上正常行驶的小轿车,并撞断护栏坠入江中。网友们一听又集体给女司机道歉,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人们在潜意识里就对“女司机”充满了偏见,认为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后来还有人专门研究男女司机事故概率,结果竟发现女司机驾车造成死亡的概率还比男性低1.4%。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这个结果打破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的偏见,事实证明,交通事故和性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如果你认为这场事故中你没有妄下断言,是一片“无辜的雪花”,那么这些偏见你是否似曾相识甚至自己也曾有过呢?

知乎上有个段子:

你是湘西的吗?是啊,那你会赶尸吗?

你是大理的吗?是啊,那你会六脉神剑吗?

你是山东的吗?是啊,那你会开挖掘机吗?

其实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这种地域偏见,还有性别偏见、年龄偏见、职业偏见等等,甚至在你天天刷的朋友圈里也充斥着这样的偏见:

那些天天鸡毛蒜皮小事都发朋友圈的人说明什么?太渴望关注还是太玻璃心?

说明你对他们有偏见。

这些偏见一直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已经在我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尤其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做出不符合我们认知的事情时,我们的偏见就容易出来作祟,而我们绝不会承认。

许知远在《偏见》里说;“大多数人束缚在自己的视角里,宁可接受偏见掩盖真相,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偏见。”

当你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时,你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可是当其他人都向你施压,要求你“合群”,与大家保持一致时,你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04 你有勇气走出偏见吗?

对事物抱有偏见时,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判断。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努力尝试,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让自己尽可能地克服偏见。

  • 充盈思想,培养独立人格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我们人生的头20年,几乎都把心思都花在学习正统的专业知识了。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才发现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思维完全不能让我们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你能想到的各种方式去充盈你的思想,丰富你的价值观,让自己多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生活形态,打破“和我不一样的就是不正常”的固有观念。只有当你拥有充盈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你才能复杂的局势中看清事物真正的面目,并且有勇气保持与众人不同的观点。

  • 增加接触,扩大同一性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原理:人们往往会喜欢他们能近距离接触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对方,当大多数人对这个人有某种评价时,我们便会认同这个评价。可是当我们有机会与这个人相处,也许不用任何人提醒,你就自动放下了偏见,甚至成为好友。

前几天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2》中,有不少观众之前看《伪装者》不喜欢王鸥这个狠角色,连带着也不喜欢她这个人。可是看了节目后,大家发现王鸥平易近人,也非常关心员工,亲自为她们化妆到夜里11点,不少观众笑称自己黑转粉了。其实这就是增加了了解的机会,他人的印象在你脑海中自动重塑的过程。

我们也不要抱着排斥的心理,主动和自己有偏见的人接触沟通,慢慢增加两人的共同点,扩大了同一性也就增加了两人的交集圈,自然会慢慢认同对方。

每一个有偏见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贼,它偷走了事物原本的面目,也偷走了我们对世界的包容与信任。纠正偏见很难,但更加困难的是如何避免制造更多的偏见。

郑振铎《猫》:以“猫”喻人性,走出偏见的答案之书

总结:

郑振铎的《猫》从平常家庭生活入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偏见害死猫的故事。不仅是第三只猫因为作者的偏见被害死,前两只猫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苦命人又何尝不是被时代的偏见葬送生命呢?这个悲剧到了现在仍然在上演,我们仍然不断用自己的偏见制造新的悲剧。愿我们身体力行,让自己至少成为某一个偏见的终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