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年

過年,中國人最濃郁、最美麗的鄉愁。不僅僅在於它的隆重、莊嚴和普天同慶,更在於它根深蒂固的堅守和傳承。

過年,一個融嚴肅的祭祀、和諧的家風、歡愉的慶祝於一體的綜合性大節日,在中國人的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代代相傳的年俗則更蘊含著中國人希冀美好生活的最樸素的願望,因此,年俗文化也成了這個民族最鮮明的特徵。

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年

年節下的燈展

過年,過得是何等的虔誠。備食,齋戒,灑掃,除舊,換新,沐浴,更衣,敬神,祭祖,貼符,鳴炮,亮燭,歡慶,擺宴,探親,訪友,各種禁忌,各種儀式,各種福利,乃至上升到以國家法律的形式來定義它為法定節日,並放最長的假期。

那麼,年,到底是什麼?

年,其實空無一物。年有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它是一種構建在人們心中的精神意象。過去的聰明人按時間的推算,每到一個四季輪迴清閒的時候,就讓這個意象出現。讓人們該休息的休息,該慶祝的慶祝,該供奉的供奉,該祭奠的祭奠,吃香的,喝辣的,穿新的,讓這種意象在人們心中神聖起來,豐富起來。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千百個輪迴,歷久彌新,愈傳愈烈。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年”這個意象,莊稼地裡勞作的人們就沒有盼頭了,幹到哪天才是個頭?倚門而立、翹首以盼的老人就沒有盼頭了,在外工作的子女哪天回家?敬神祭祖也沒有固定的時間了,總不能天天在正北牆上掛著神像、家譜吧?就連吃啥、穿啥都天天一樣,也沒有新意了。日子過得平平淡淡索然無味,沒有想法沒有熬盼了。

想想那樣的日子該是多麼難熬,漫漫長夜該是多麼冗長!

每到一定時間,讓感情有所寄託和釋放,每到一個輪迴,讓勞作的人們有所希望和期盼。年頭歲尾,歲月更迭,恰好這個日子能把一切理想中的美好願望寄於一身。於是,這種意象就永駐在人們的大腦裡,便有了過年。

如此看來,先人們是多麼的聰明智慧。平凡的日子,創造出一個“年”來,並把它打理得頭頭是道,天衣無縫,讓它一代代傳承下來,走進人們的心裡,在人們心中形成厚重的底蘊和神秘之感,在演化和傳承過程中,逐步完善成一個精神圖騰。

如此,就有了答案。年,就是一種精神圖騰。

過年,就是一種解讀精神圖騰的儀式。

有了這種儀式,人們就能創造出一種氛圍來。有了過年拜年的儀式,人們就會踏上故鄉的大街小巷,登門入戶地去問候長輩關愛親人,遊子們會不遠萬里趕回老家。有了過年辭舊迎新的儀式,每個人就會把自個兒打扮得像花兒一樣漂漂亮亮,桌子上擺滿了美酒佳餚、雞鴨魚肉、菸酒糖茶。有了過年供奉神靈、祭奠祖先的儀式,家家戶戶就會鄭重其事地在正北牆上掛上神像、祖譜,去祖先的墓地,莊嚴地焚香叩拜,恭敬地祈禱祝福,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對先祖的哀思。有了社火廟會的儀式,人們就會燃放煙花,舞獅子耍龍燈,扭秧歌掛彩燈,慶祝豐年,表達自己最歡快的心情。

回家過年,那是多少遊子的期盼?是多少父母心中的等待?年關逼近時,閉上眼睛也可以感覺到,家鄉親人那漸漸舒展的皺紋。回家過年,那是送給天下父母最好的禮物。

因為有了“年”,所以,一切變得順理成章。有了“年”,就能在寬鬆的環境中釋放日久憋悶的心情,就能在親人面前消解思念的憂傷,就能更團聚起一個個家庭,就能按時懷念自己的祖先,就能提醒自己莫忘來時之路,就能讓人像候鳥一樣回巢,就能讓心靈有所歸依停靠,就能讓小家穩定,讓國家康泰。

你看,這“年”的作用是多麼大啊!

當歷史的鐘聲再次敲開另一扇新年的大門,又一番四季的輪迴正向我們徐徐展開。春天的氣息攜帶著冬眠的力量噴薄而出,一股股小生命從殘雪消融中堅強地破土而出,伸著機靈的小腦袋窺探著外面的清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