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单一重复性工作
明玉从大二开始做发传单的兼职,如果她坚持做到大四毕业,3 年后,只能学到一些销售的话术、掌握快速发传单的方法。
其实,任何工作都难免有单一重复的部分,一个人把越多时间放在重复的工作上,就会把越少时间放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工作上。
传单每发一张就会重复一次相同的动作,明玉发 1000 张传单,能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她推销课程?
长此以往,那些本该用来提升能力的时间,全都白白浪费掉了。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明玉还会面临精力不断被消耗、负面情绪蔓延、创造力下降、消极抵抗工作的恶性循环。
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
明玉很幸运地遇到了恩师老蒙,老蒙及时点醒她,并一步步把她培养成销售精英,而我们普通人能有这样的机缘吗?多数人一方面知道工作中有大量「单一重复性内容」,另一方面却无力改变。
工业革命后,现代化分工不断完善,社会趋向分工细化、标准完善、制度成熟,「模式化」、「标准化」已经在很多行业中有所体现。
一味地强调「超越单一重复性工作」,难道要让高速收费站的小姐姐们,打破收费的标准化流程?
其实不用过于纠结,面对单一重复的工作,我们总能找到批量解决的方式。
就拿最常用的 Office 软件来说,字体符号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替换」一键修改;几千张图片一张张导入文档,并不精华内容
二多输入新知识
不学习新知识,人容易陷入自我认知的舒适区,执行单一重复的工作而不自知。这么一来,能力增长就变得很慢。
「老蒙」对明玉来说,就是「新知识」。
如果不是老蒙,明玉不会知道有人可以靠销售,半年赚 30 万;她更没有想到,自认为很理想的职业规划,会让自己 10 年后依旧是个穷学生。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可是,拜托,我们怎么知道 18 岁遇到的那个人喜欢的是游泳还是王者荣耀,28 岁遇到的工作也可能需要会说日语/法语/德语……
如果把「要学的知识」押宝在未知的事物上,什么都学,到头来自己只学到了一盘散沙,终究筑不成高塔。
建议是:
❶ 先学习生活、工作中高频使用的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快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还可以让学到的知识立刻投入实践运用。
❷ 学习对自己职业规划、人生规划有帮助的知识。虽然不能立即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但有益于自己的长期发展。
❸ 跟着行业的 KOL、大 V 学习。各行各业都有一些头部大 V,他们既然能「PK 掉」竞争对手,说明已经获得了业内认可、外界口碑。跟着专业团队学习,才能让人花较少的时间,学到精华内容。
三把知识变为能力
我们学到的知识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记忆里的一根冰棍」。
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曾说:
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只要不是处于活跃的发展态,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儿一样的存在——看起来挺大,实际上在融化。知识也一样,暂存在脑子里的知识,只要不内化为能力,就会像冰棍一样慢慢消融,直到被我们彻底忘干净。就像萧秋水老师在文章里写过的:
我们买来的知识,其实是种原料,需要经过我们的加工,才能变成养分。有些同学花钱买了一堆我们的课程,不学,放在电脑里存着(买个心理安慰吗?家里有矿还是怎么的?);还有些同学,虽然把图文视频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可是不做课后题,不动手练习。
这些未经过加工的 Office 技能,永远无法变成养分,没有养分谈什么能力增长?
只有让知识处于活跃的发展态,经过反复思考加工、实践运用,我们才能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呀
空有一身能力还不够,我们更要学会像明玉一样整合能力,把能力产品化。
四把能力产品化
如果说能力是件「产品」,那么明玉在产品投入期,就精准定位到了用户(老蒙)的需求(销售人才)。在产品的发展期和成熟期,明玉不断优化、整合自己的产品结构,「谈得了客户、管得了下属」是其能力产品的核心价值,「稳得住厂长、怼得了内奸、笼得住同侪」则是其产品附加值。
这样一件好产品,当然值得老蒙花大价钱去买,最终把众诚在江南分公司的总经理职位给了明玉。
反过来想一下,我们能力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没有附加价值?产品的差异化和稀缺性在哪里?
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大概就能知道,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能力短板又在哪里。相应地,也就知道该恶补哪些知识,而不是盲目学习。
一旦进入这样一条不断自我完善、迭代更新的道路:
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输入新知识——把知识变为能力——把能力产品化——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输入新知识……
我们自然也就摆脱了单一重复性的劳动,从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最后来总结一下明玉「暴富」的原因:
❶ 超越单一重复性工作
❷ 多输入新知识
❸ 把知识变为能力
❹ 把能力产品化
閱讀更多 寶馬vs北斗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