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佛教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由印度傳入中國,當時被稱為浮屠教。唐代大詩人杜牧的一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佛教在中國的推崇及興旺發展。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佛教的傳播

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不僅有曲折,而且劫難甚多。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影響比較大的滅佛事件,即"北魏太武帝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和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4年)"的四次滅佛運動,被稱為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難。這其中的兩次就發生在南北朝,可見佛教在南北朝愛與恨。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統一北方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北魏太武帝滅佛。北魏統治者初期對佛教較為寬鬆,故使佛教在較短的五六十年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好景不長,後因太武帝聽信了道教的片面言詞,說佛教是外來宗教,不可信之,不如本土道教好而真,再加上其它多種因素,他就斷然放棄了對佛教的支持而轉向道教,將年號也改為"太平真君",並於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3月,悍然發動了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其運動之慘烈,著實令人可怕,逢寺廟就燒,見僧人不是被殘殺,就是趕出廟門,強行還俗。當然,五臺山寺廟也難逃此劫,同樣被焚燒殆盡。這就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法難。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北周武帝宇文邕(陳曉東飾)

周武帝滅佛。南北朝時期,佛教過於興盛,從北齊始,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佔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給國家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北周的佛教,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寄生蟲。寺院的和尚們不但不當兵,不納稅,且面對災民時,表現出來的非但不是賑災,反而趁機吞併土地,使農民生活更加困苦。 北周武帝初信佛,後因迷信識語黑衣當王,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擬滅佛教。公元574年,北周武帝最終強制僧侶強制滅佛,悉令沙門還俗,實即滅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時絕跡。這次滅法只毀像破塔燒經,令僧尼還俗,不殺僧人。共還俗僧人300萬人,退寺院4萬座,這是歷史上的第二次滅法。僧尼還俗給社會增加了勞動力和軍隊士兵來源,同時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廢除寺院,使大量土地回到國家手中,同時從精神上也打破了人們對於佛寺萬能的幻覺。

唐武帝滅佛。盛唐時期,佛教發展很快,寺廟由政府賜田,並給以免稅、免役等特權,從而使佛教的發展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如五臺山的寺廟就猛增到近三百六十餘座,僧尼人數最多時近萬人,這時的五臺山就已成為我國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尤其武則天執政時期,更是佛教的黃金年代,佛教居其它宗教之上,此時,社會上幾乎形成了崇佛學佛熱,社會人士大多數信佛,甚至有的棄官出家當了和尚。寺廟經濟也急劇增加,據史料記載,寺院和地主財富,幾乎佔天下財富的十之七八。面對寺院經濟和地方勢力的惡性膨脹,致使國家財政吃緊,正當唐武帝束手無策之際,反佛代表人物唐奕站出來,用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揭露和批判佛教宣揚的唯心史觀,並一針見血地說:人的"生死壽天"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他還把魏晉以來的反佛代表人物編為"高識傳"作為反佛鬥爭的武器。唐武帝本來對佛教就很厭惡,這樣下來,就更助長了他滅佛的決心,接著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四月,下令清查全國寺院及僧侶人數,八月又令限期拆毀全國寺廟4600座和私立僧居四萬多所,如五臺山僅留下一個偏僻小廟南禪寺,命令僧尼全部還俗回家,使佛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這就是佛教徒稱之為的"會昌法難"。

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滅佛事件居然有兩次都發生在南北朝

後周世宗柴榮

後周世宗滅佛。公元954年,五代十國末期,後周世宗繼位後,他吸取了歷史上前三次的滅佛經驗教訓,在經濟、政治及軍事方面進行了整頓、改革後,對滅佛沒有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過行使政府職能下令廢除全國寺院30360所,僧居兩萬多處,迫使僧尼還俗回家,自謀出路,並令將寺廟銅佛全部熔燬鑄錢。後周世宗的這次滅佛,對當時經濟發展和加強中央集權都有重大意義。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四次著名的滅佛事件。從這四次滅佛事件我們可看出,滅佛並非無緣無故,是當時的形勢所迫,四次滅佛一定程度上整頓了當時的不良風氣,給社會增加了勞動力和軍隊士兵來源,同時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鞏固統治者的統治。但與此同時,眾多文物古蹟的嚴重破壞,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