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蒙台梭利说,

“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去观察他环境中的那些特征,这一点对成人来讲相当重要,因为他们缺乏儿童的活力。”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相信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这份爱甚至给父母们无限力量想要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给到孩子。

比如说早教。

每个家长都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因为对父母来说,“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去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以后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益的人。”

但也不乏有家长质疑,“花钱让孩子上早教课,到底能学个啥?0-3岁的孩子还太小,没必要去上早教课吧?”

著名的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微博认证儿童教育博主,小七老师在他的新书《小七老师育儿说》-早教痛点答疑5堂课中提到,“早教并非过早让孩子进行知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早教主要包括3件事情:开发孩子潜能、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在读完本书后,我觉得这不仅是早教的关键,“让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与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对于0-6岁儿童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先懂孩子,才会教孩子。

小七老师在他的书中,以现代发展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在早期教育一线的工作和授课经验,针对早期教育的五大关键模块--亲子沟通、社交能力、生活习惯、科学早期教育和艺术体验,详细解答了0-6岁孩子的家长最关心的110个教养难题。

整本书在讲解答疑时,框架清晰,理论、逻辑紧凑,方法落地性强,是一本可读性高的育儿指导参考书。

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家长阅读本书,都可以从中收获科学、有效的育儿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陪伴、练习、纠正,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信、乐于学习、健康快乐的素养和习惯。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感受、理解孩子的需求并做出积极回应,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一位名叫科尔文·特里沃森的心理学家,早先接受过脑科学训练,作为世界著名的婴儿研究者,他认为父母恰当的回应对婴儿幸福感的形成非常重要。”

在他的“面部静止”实验中,一位妈妈起初是和孩子嬉笑逗乐,时不时还会用手拨弄孩子肉嘟嘟的脸蛋儿。然而随后,当孩子试图通过嘟嘟着小嘴、“咿咿呀呀”地和妈妈产生交流时,这位妈妈被要求保持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

此时,孩子先是表现出了强烈的交流愿望,接着愤怒地抗议,然后变得烦躁不安,试图“挣扎”着坐起来、抓住妈妈的手,最后则是放弃了交流的尝试。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研究人员把以上实验解释为孩子希望能和父母进行融洽交流的需求,他们需要父母的积极回应。

然而,很多父母会把孩子日常的哭闹、撒泼,或者其他在父母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当成一种养育负担和严峻的挑战,都想找到短平快的解决方式。

一岁半的宝妈说,在女儿出生后就全职照顾,但最近返回职场后,孩子呈现特别黏妈妈的情况。

白天哭闹着不让妈妈离开,晚上只要一回到家孩子就扑在妈妈身上,不让其离开她的视线范围,妈妈不搂着就不睡觉。

有句话叫,“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亲子关系,最深的爱,莫过于母子之爱。爱有多深,分离就有多痛。”

孩子的基本需求就是妈妈的爱和亲近,孩子过度依恋妈妈是在自我意识萌芽之前就熟悉了妈妈陪伴的日子,突然离开会有安全感缺失的表现。

作为妈妈,要看到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是否有下降,甚至有没有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离开孩子?这些都是对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的不利影响因素。

所以孩子才会通过分离焦虑的情绪、哭闹甚至打人的行为表现来告诉妈妈:不要和我分开!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父母在3岁之前和孩子一起建立安全、成熟的依恋关系,让其有能力去面对日后相对独立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这是一项重要的养教工作。

作者在《小七老师育儿说》一书中也给到处理分离焦虑情况的几点建议:

①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给与孩子适龄、有趣的游戏,打造高质量陪伴时光。

②争取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孩子亲密的、可信赖的对象。

③坦然接纳和拥抱孩子,尤其是孩子焦虑、哭闹时候,理解和回应比想办法阻止、压抑孩子的情绪要重要的多。

④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日常生活里若要离开一定明确告知孩子,并让其知道返回时间。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接纳孩子的个性并做出示范,养出社交小达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2岁半的孩子很害羞,一旦出门就低头发呆、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很难融入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常常会动手打别人,这该怎样纠正她?如何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社交?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小七老师说,相对比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家长反思“我们在养育过程中做了什么、才使得孩子有这样的表现?

如果家长能够有预见性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就会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却不要给孩子贴上类似“内向、害羞、胆小、慢热、爱打人”等标签,而是转换思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然大方友好地和他人相处,我们需要做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小七老师育儿说》,相信你一定也会赞同他说的以下建议:

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要知道孩子是否愿意和小朋友玩,取决于你给他提供了多少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体验。

②捕捉孩子的情绪,正确认识孩子的还休息,并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个性

③倾听、引导并做出社交示范

④多陪伴,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内心充满安全感,才会给到孩子力量去探索和社交外面的世界。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生活规律化,习惯就容易自然化

说到0-6岁孩子的生活习惯,家长们的焦点离不开“吃喝拉撒睡”,或者挑食、吃饭慢,牙齿有没有刷、爱吃零食怎么办?要怎么做才能帮孩子养成收拾玩具的习惯?做事情拖拖拉拉、洗个澡都能上演一场“家庭争执大赛”等等。

我们都知道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但往往我们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进入“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的误区。

在童年早期,想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孩子的特点,规律化生活,习惯就容易自然化。

具体方法,推荐你阅读《小七老师育儿说》--早教痛点答疑5堂课。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讲座上说,

“任何生命都是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对孩子的早教教育,要有爱,也要有足够的洞察力、科学育儿理念和技巧。

翻开《小七老师育儿说》,让每个父母都掌握科学育儿观和方法论,

把每一次亲子沟通、习惯培养中犯的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机会;

把每一个孩子哭闹、拖拉磨蹭、打人的瞬间当成引导成长的契机。

让孩子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亲子及社交关系。

要不要上早教?面对哭闹发脾气、会打人的孩子,家长该怎样养教?

【我是丛丛,正面管教家长和学校讲师,3-12岁儿童社会情感老师,创新教育者。

想学习更多科学育儿方法和阅读指导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