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誰的

看了案例中王老師的遭遇,我想許多班主任會感同身受。很難受、很委屈,但又不得不面對。

剖析李想的言行,大致有三個層次:班級分數使勁扣,扣光才好;扣的分是班級的,不是我的;班級是班主任的,與我沒有關係。這些言語直指一個核心問題:班級不是我的!我們可以猜測李想與班主任之間的所謂“過節”,也可以臆想李想如此作為的原因,但李想在無意中提出了班級的歸屬問題——班級究竟是誰的?

也許,這不該是一個問題。有人認為,班級歸班主任管,班主任的工作業績落實於班級考評分數,班級就是班主任的。如此會導致什麼結果?

“班級是班主任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問題及影響

首先,班主任以個人意志為上。案例沒有展現王老師管理班級的細節,但從王老師“對學生各方面要求嚴格,學校各項評比總是名列前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王老師是一個執行力極強的班主任,也是一個無比重視分數的班主任。他要求班級必須優秀,優秀就是要勝過其他班級,所以時刻在意分數,在意分數下的學生表現,卻忽視了此種要求下學生的真實感受,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和差異。

其次,班級缺少學生表達意見的通道。李想的行為有一定代表性,這部分學生敢於用行動表達自己的不滿,具有反抗意識和批判精神,體現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要求獲得尊重與平等的心理需求。但王老師顯然忽視了這些,從他的委屈中我感覺到,他不瞭解李想如此做法的動機。忽視學生的身心特點,直接導致了學生“毫不領情”的後果。

從學生個體來說,王老師確實沒有與李想建立起一種美國教育學者內爾·諾丁斯所說的那種真正的關心關係;從班級整體而言,王老師也沒有構建起便於學生表達看法和見解的公共話語平臺,致使李想用一種極具個人報復的做法表達自己的不滿。與其說李想是在表達對分數的看法,不如說是在表達對班主任個人權威的挑釁。正是李想的這種看似“不可理喻”的表達,讓我們對“班級是誰的”這一問題有了深刻追問。

再次,學生對班級沒有歸屬感。一個優秀班集體的打造最終會帶來班級制度的完備、班級文化的形成,使得班級成為學生心靈的歸屬地。王老師把追求“各項工作名列前茅”當成班級建設目的,極易忽視班級管理及各項活動真正的育人價值與作用。試想,為了名次,活動極有可能只是部分優秀學生的“秀場”;班級考評不被扣分,班級裡的重要崗位可能只是少數能力較強學生的“終身榮譽”,更多學生被動完成各項事務。如此發展的班級,不過是一個學生學習的物理空間而已。

“班級是學生的”,班主任的職責在於建班育人

常聽到班主任告誡學生說:“你們要對班級有歸屬感,這是你們天天生活的地方。”這樣的告誡能融進學生的心靈嗎?歸屬感是一種感覺,是心嚮往之,沒有情感、思想的投射,歸屬感從何而來?因此,“班級是誰的”這個問題振聾發聵,因為這關係到班級建設的主體問題,更是建班育人的根本問題。它涉及班級如何定位,班級、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定位,班主任的職責定位等問題,可謂班級建設的教育目的所在。

班級理應是學生的。班級是學生的公共生活空間,這裡有他們共同的願景和目標,有他們共同約定的規章制度,有他們穩定而持久的人際關係和成員間互相依存的權利與義務。班主任的職責是開發班級本體潛在的教育資源,通過班級這一媒介讓學生履行主體義務,使得班級這一精神性存在最大程度地反哺於學生的成長。

班主任要樹立班級建設目的意識。班級建設目的是育人,班主任要意識到學生行為是其深層意識的顯現,探究學生行為的“為什麼”,而非一味追求“怎麼辦”。諸如,看到李想的做法,會站在學生立場,探究學生如此作為的動機,探究學生反感分數的行為心理,並真正建立起基於學生認同的班級制度和約定。

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身心發展有其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班主任一味採用“結果性評價”,使得學生常處於被批評、苛責甚至挫敗感中,也就不可避免成為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學生”。所以,班主任要具有尊重、平等意識,凡事多聽取意見、多注重學生感受,讓學生感覺到“班級是自己的,我的班級我做主”。如此,學生就會主動打開對話頻道,基於解決問題的立場與班主任對話。

班主任要創設學生參與班級建設的平臺。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未來生活奠基。教育家葉瀾也說:“現代學校的存在價值不再停留或滿足於傳遞、繼承人類已有知識,實現文化的‘代際遺傳’和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的複製式再生,而是追求為社會更新性發展、為個人終身發展服務的存在價值,使教育成為人類社會更新性的再生系統。”因此,班主任要充分開發班級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鍛鍊自我的平臺。諸如班級服務崗位的打造,因崗設人,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班級公共話語平臺的創設,班級會議、班級微信群、班級論壇等,提升學生表達、評價的能力;班級活動的設計,社會實踐、主體活動、研學義賣,增強學生合作組織的能力;班級制度文化的制定,班級公約、班級管理制度、監督制度等,培養學生協商議事的能力。總之,把班主任的嚴格要求變成學生的自我要求,把班主任的分數變成學生自己的分數,如此才能達成班級建設的共同願景,班級才能真正成為師生“共有”“共治”“共享”的精神家園。

寫到此處,我想起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幅畫面:一位年輕的班主任在燈光明亮的教室裡佈置黑板報,黑板前面放著一輛嬰兒車,車裡是她不會走路的寶寶,外面已然夜色籠罩。圖片獲得無數點贊。是啊,很敬業,很負責,但似乎又覺得哪裡不對勁。我從情感、心理上都不願意抹殺這位班主任的熱情和付出,但是如果從學生“學到什麼”“學生獲得什麼”的角度看,我寧願這位班主任早點回家,把黑板報留給學生,哪怕繪圖不夠精美、色彩不夠和諧,但那至少代表學生參與了,因為班級是學生的。

(蔣凌雪,上海市中國中學高級教師、班主任。上海市優秀班主任,徐彙區十佳班主任,徐彙區高中優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8日第10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