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眾所周知,漢武帝發起的漢匈之戰,一掃白登山之圍與以女人求和平的恥辱,打出了漢武威風,其中衛青霍去病屢戰屢勝,無一敗績,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當衛霍去世之後,漢匈之戰中漢朝卻屢戰屢敗,可以說前三十年打的土地,有些慢慢又被匈奴人佔領。就像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令人厭惡!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武帝時代,衛霍之後屢戰屢敗!

衛霍最後一戰是漠北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19年,此後霍去病英年早逝,衛青至死再未踏上戰場。

衛霍去世相繼去世之後,漢武帝啟用李廣利,親自策劃過三場對匈作戰,卻是屢戰屢敗。

主要過程如下:

公元前103年,漢武帝派遣浞野侯趙破奴出擊匈奴,遭受匈奴八萬騎兵圍困而大敗,趙破奴被俘,兩萬餘騎全軍覆沒。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擊右賢王,斬首萬餘而歸。但是,騎都尉李陵5000步兵遭受匈奴圍困,血戰後無力突圍,投降匈奴。李陵之敗,給這一戰畫上了不完美的句號。

公元前90年,漢武帝派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五原,先在浚稽山與匈奴交戰,多斬首。

但此後李廣利急於求成而兵敗,李廣利投降匈奴,7萬精銳毀於一旦。

此後,漢武帝中止了與匈奴的戰爭,不復出兵。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衛霍死後屢戰屢敗的三個原因

衛霍時代,漢軍屢戰屢勝,將匈奴打的潰不成軍,為何衛霍之後卻突然屢戰屢敗了?

一,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名將的作用非常顯著,衛青、霍去病每次出戰都有斬獲,這不能只用運氣來說明,應該更是他們能力的體現。相反,此後趙破奴和李廣利,軍事指揮能力上至少要略遜一籌。

二,多年勝利讓漢朝內部懈怠了,比如趙破奴2萬出擊,卻遭遇8萬圍困,要麼說明情報系統出問題,要麼說明過於自信;李陵5000人死戰多日,卻沒有一支接應部隊,按照漢軍作戰規則,李陵應該有接應部隊;李廣利7萬在外作戰,漢武帝卻在後方將他妻子抓了起來,導致李廣利為了求勝而匆忙進攻,最終全軍覆沒,這一戰失敗漢武帝責仍很大。

關於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征失敗,因為李廣利出征之前與宰相劉屈犛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情敗露之後,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當時李廣利正在燕然山乘勝追擊,接到消息之後,恐遭禍,想要取得一次大勝,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由此才匆忙進攻。顯然,漢武帝決策太過自信了。

三,漢匈之戰初期,匈奴對漢軍戰法、風格等都不瞭解,瞬間就被打蒙了,但多年交戰對漢軍逐漸瞭解適應,尤其大量俘虜漢軍之後,匈奴實際戰鬥力在增強。

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後,漢武帝將李陵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誅殺了,為什麼?後來,出使匈奴的使者對李陵說,“陛下聽說李少卿在為匈奴練兵,所以才誅殺你家人”,李陵說“那是李緒,不是我。”可見,在漢軍俘虜幫助之下,匈奴對漢軍打法更瞭解,同時也會提升自身戰鬥力。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半個多世紀之後,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說過,“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漢軍能夠一漢敵五胡,一個關鍵在於有利器,但隨著胡人冶金能力提升,此後只能一漢敵三胡。陳湯說的是西域諸胡,而匈奴更強、俘虜漢軍更多,改變可想而知了。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現代考古證實,匈奴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無論武器種類,還是鐵器較大規模出現,都說明匈奴實力大大增強了。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衛霍之後,漢朝顯然忘掉了這一點,以至釀成苦果,差點將此前數十年的勝利化為烏有,幸好漢武帝按下了暫停鍵。

漢匈之戰暫停10多年中,漢匈之間沒有爆發過大戰,直到公元前71年,漢匈戰火再起,漢宣帝派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基本完成了漢武帝未竟之業。公元前36年,陳湯出使西域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當時南匈奴已經臣服漢朝,於是曾經強大的匈奴終於全部臣服。

曾記否: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這句話辯證地分析了戰爭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好戰的國家必然滅亡,而沒有戰備的國家就會處於危險之中。《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中就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繫於此,不可輕舉,一定要仔細省察呀!可見把對戰爭的敬畏心放在了首位,先賢尚且如此謹慎待之,我們在表達觀點時,是否也能多考慮下真的發生戰爭的後果呢?

我們經歷的戰爭不少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為我們珍惜和平提供了太多告誡了,朝代更替,天災人禍,暴政壓迫,這不僅僅是史書中的幾段文字,這之後可能埋葬了無數家庭,埋葬了無數戰士,甚至老人,孩子,而戰爭的運用,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面貌。秦王以戰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然而統一後任實行戰時高壓政策,激起民變,致使二世而亡;


漢朝哀傷:封狼居胥和漠北之戰之後,漢朝無人可用


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營,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漢盛世,末期卻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使西漢王朝直接日薄西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馬上得天下,馬上失天下;拿破崙帝國也從遠征俄國失利後,一蹶不振。不能否認在這些案例中,好戰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曾記否,1962的中印之戰,我國快把印度打懵了,按道理以及武器裝備,印度必勝,結果印度軍隊死傷4000人,當時中國死傷157人,當時如果不是黨中央考慮到當時的國際環境的複雜性,印度今日領土面積能有現在多大?和平,中國需要,任何國家都需要。切勿好戰,也切勿怯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