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兒科四診概要之望診(1)

望,聞,問,切,統稱“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在臨診時,望,聞,問,切四方面不可偏廢,應四診合參。由於小兒有其生理,病理特點,生長髮育和病情反應與成人有別,且嬰兒不會言語,有時年齡較大的小兒也不能正確訴說病情,加上就診時常啼哭叫擾,影響脈象氣息,給就診造成困難,所以歷代兒科醫家都十分重視望診。


三 兒科四診概要之望診(1)

一,望診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通過對患兒全身或局部的觀察,獲得與疾病就有關辯證資料的一種診斷方法。小兒肌膚嬌嫩,反應靈敏,故臟腑病症每能形諸於外。兒科望診可分為總體望診和分部望診,總體望診包括望神色,望形態,分部望診包括審苗竅,辯斑疹,察二便,看指紋。

(一)望診方法及臨床意義

1,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和麵部氣色。 兒科望診時,必須通過對小兒目光,神態,表情,動態,語言反應等方面綜合觀察,才能瞭解五臟精氣盛衰和病情輕重及預後。故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潑,面色紅潤,呼吸調勻,反應敏捷,均為氣血調和,神氣充沛無病的表現,或雖有病,也多輕而易愈。反之精神萎頓,二目無神,面色晦暗,表情呆滯,呼氣不均,反應遲鈍,均為有病表現。

三 兒科四診概要之望診(1)

面部望診是小兒望神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望面色可以瞭解臟腑氣血的盛衰,以及邪氣之所在。常用的面部望診方法有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臟,臨床上主要根據五色主病來診斷小兒疾病。

(1)五色主病:所謂五色指紅,青,黃,白,黑,又稱“五色診”。

面呈白色,多為寒症,虛症,吐瀉,疳症。若面白浮腫為陽虛水泛,常見於陰水;面白少華,唇色淡白,多為血虛,見於小兒貧血;面色咣白,多為滑洩吐利。

面呈紅色,多為熱症。若面紅耳赤,咽痛,脈浮為風熱外感;午後顴紅,潮熱唇赤則為陰虛內熱,虛火上炎;若兩顴豔紅,面咣肢厥,冷汗淋漓為虛陽上越,是陽氣欲絕的危重症候。新生兒面色嫩紅,或小兒面色白裡透紅,為正常膚色。

面呈黃色,多為虛症或有溼,可見於疳症,積滯。若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為脾胃功能失調,常見於疳症;面目色黃而鮮,為溼熱內蘊之陽黃,面目黃而晦暗,為寒溼阻滯之陰黃;生後不久出現黃疸為胎黃。

面呈青色,多為寒症,疼痛,瘀症,驚癇。若面色青白並見,愁苦皺眉,多為裡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見於驚風和癲癇發作之時;面青唇紫,呼吸急促,為肺氣閉塞,氣血瘀阻。

面呈黑色,多為寒症,疼痛,驚癇,或內有水溼停飲。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為陰寒裡症;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嘔吐,可為藥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慘暗為腎氣衰絕。若小兒膚色黑紅潤澤,體強無病,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

(2)五部配五臟:根據小兒面部不同部位出現的各種色澤變化,結合所屬臟腑來推斷病變的部位與性質,就是五部配五臟的望診方法。五部指左腮,右腮,額上,鼻部,頦部。五部與五臟的關係,最早見於《小兒藥證直·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