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楚漢之爭在歷史上都是比較熱門的討論點和研究點,我們通過對歷史的解讀可以發現在楚漢之爭的過程當中,劉邦和項羽之間進行了百餘次的戰爭,但幾乎都是項羽勝的次數比較多,劉邦失敗的次數比較多。但最終的結局卻是令人意想不到,項羽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劉邦卻登上了天子皇位。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一、劉邦取得勝利的根本

第一,在用人方面劉邦更勝一籌。以前的時候我們就有討論過項羽的用人策略,因為受到楚國時代制度的影響,項羽的用人範圍和用人標準是有偏差的,不太適應楚漢之爭時期的人才選拔和用人要求。就比如著名的將軍韓信,剛剛開始的時候,他就是在項羽的手底下做事,本來是有一身本事的,只要得到重用以後一定可以幫助項羽打下天下。但奈何項羽在用人的時候受到制度和他本人因素的影響,韓信這個人在他手底下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甚至都沒有被高看一眼,最後拋棄項羽,投奔了劉邦。

第二,劉邦比項羽聽得進意見。人們都知道,像你身邊有一個很出名的謀士叫范增。這個人在項羽進行楚漢戰爭的過程當中提出了很多策略和建議,其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讓劉邦呢非常害怕。有一次他向你提出建議,要斷掉劉邦的糧草途徑,這樣的話就可以把劉邦困死,在這個過程當中,劉邦採用了陳平的建議,對項羽和范增二人之間只用離間計,讓項羽懷疑范增和劉邦有勾結,故意把他手中的權力給奪走。又讓范增鬱鬱不樂,直接離開了項羽,這也讓當時跟著項羽的其他人心灰意冷,最終也註定了項羽的敗局。

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第三,劉邦比項羽更懂得籠絡人心。秦朝的時候就是因為推行暴政,不斷的殺人,從而失去了民心基礎,所以才會迅速的走向滅亡。所以在楚漢戰爭的過程當中,劉邦是很清楚民心的重要性的。這裡的明星不僅僅只包括他身邊的將軍和謀臣,還包括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廣大的農民階層,所以劉邦打下一個地方之後,都會通過減輕稅負的方式去爭取人心,得到更多的人的知識。但是項羽就不同了,本身就是貴族,打下那些地方之後,還會實行和前面一樣的政策,有的甚至比秦王朝還要暴政,比如坑殺投降的將領和士兵。使得項羽在人心上面,都已經沒有劉邦這樣的優勢了,也沒有人民支撐的戰爭,註定是要失敗的。

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二、項羽的悲劇

項羽可以說是一個戰功赫赫的人,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叱詫風雲的人,更是因為霸王別姬的故事,讓後世的人對他難以相忘。著名女性詞人李清照曾經就高度的評價,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可以看得出來,項羽在楚漢戰爭當中雖然失敗了,但他給後世之人留下來的形象卻是成功的。

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在楚漢戰爭的過程當中,項羽因為不懂得使用更多的計謀去和有陰謀的劉邦對對抗,內心當中永遠住著一種叫英雄主義的東西,這樣的話在性格上就比較正直,並不會像其他的人一樣去行苟且之事。在鴻門宴的過程當中,他如果是按照自己手底下人的安排,直接殺掉劉邦的話,後來的歷史也就沒有什麼劉邦的事了,更沒有他向你的烏江自刎劇情。因此我們也可以說,項羽的悲劇是由他自身的性格所造成的,並不是他的能力造成了他的悲劇。

楚漢之爭:項羽在人心上的失敗與他最終的結局不無關係

而且在和劉邦進行比較的過程當中,項羽是一個模稜兩可的人。一方面他想要通過自己發動的戰鬥,去結束秦王朝的暴政統治,給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當中的百姓群體找到一個生存之道;但是另外一方面,在長年征戰的過程當中,他又無時無刻的不再學習秦王朝的暴政活動,在攻打下一些城池之後,他不相信那些投降的將軍和士兵能夠真心的投降,加上內心仇恨主義的泛濫,瞬間他便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王。這就讓他在征戰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後上演了烏江自刎的悲情。

結語

其實不管當時楚漢戰爭過程當中發生了什麼,們都可以看到項羽的悲劇並不是由別人所決定的,而是他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因為他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甚至得不到他身邊人的支持。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