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说到“汉初三杰”,大家记住了国士无双的韩信,记住了运筹帷幄的张良,但是却很少有人记得排在“汉初三杰”之首的人既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而是看上去最平常无奇的萧何。萧何凭什么做功臣之首,他凭借的是他的“老成谋国”。

萧何的身份:帝国合伙人。

在刘邦的眼里,其他人不过是功狗,也就是自己手里的棋子,而萧何不同,他是自己的帝国合伙人,两个人之间是伙伴关系。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汉高祖得天下,萧何所得封邑最多,是功臣之首。为了这件事,很多功臣不满,他们向汉高祖提建议:“萧何这个人,又没有立下战功,凭什么他的封邑最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在这些大老粗的眼睛里,萧何不过是个文弱书生弄墨之辈,写写文章空发评论。而我们的功劳都是在写在身上的,因为冲锋陷阵不畏生死、攻城略地,才有了今天的天下,为什么皇帝陛下要封他为功臣第一,而不是重赏我们?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面对大家的质疑,刘邦知道自己不说出个合适的理由,这些莽撞之人恐怕不会心服,对于自己以后稳固朝局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于是刘邦打了一个比方,讲了一个故事。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故事吧?”大家回答:“当然知道了。”刘邦又说:“那你们知道猎狗吗?”大家回答:“也知道。”刘邦说:“打猎追杀兔子的是猎狗,而发现猎物踪迹,制定行动计划的是猎人,诸位跟随我不征战,不过是供人驱使猎狗而已。至于萧何,他是发动指示的人,也就是猎人。再者说诸位都是自己跟随于我,最多也不过两三个人,而萧何把整个家族都发动起来,对我刘邦生死相从,这种功劳我刘邦是不会忘记的!”听了刘邦这种说法,大臣们再也不敢有所怨言了。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实际上刘邦的话还透露出了一层意思,那就是告诉大臣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决定功劳高与低的是皇帝,而不是他们。在刘邦眼里,萧何是可以和自己讨论大事的人,而其他人不过是供自己驱使手下。有功与无功及功劳大于,都取决于刘邦一人而已,如果再争吵下去,就不要怪我无情,把你们当做走兽来对待了。

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对于萧何的功劳,除了刘邦的认可之外,鄂千秋也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以证明萧何的功劳确实不是其他人能比拟的。这当然不是刘邦的授意,而是鄂千秋这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替刘邦找到了理由和借口,当然鄂千秋是萧何一党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因此鄂千秋也被封侯,这是他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原因。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萧何到底享受了什么待遇呢?它不仅列在功臣第一,而且可以带剑入朝,入朝拜见时也不用和其他大臣那样小步快跑。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会想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曹操,曹操在建安时期也有类似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萧何的权柄之大,在刘邦心目中地位之高。

萧何的慧眼:刘邦最早的伯乐和投资人。

我们再将镜头拉回到刘邦起兵前,那个时候刘邦并不突出,只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职务在萧何之下。而这个时候,萧何就经常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去袒护刘邦,并给予刘邦很多方面的帮助。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刘邦到咸阳去出差的时候,沛县其他的官吏给刘邦三个大钱,而萧何则给了刘邦五个大钱。那个时候,萧何就是一个最成功的投资人,因为他投资的是人才。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丞相世家》

很多人说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如果没有萧何的引荐,韩信就没有机会成为大将,更没有机会展现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而实际上萧何的伯乐才能,早在跟从刘邦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来,他的伯乐慧眼最成功之处不是认出韩信,而是认出汉高祖刘邦。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萧何对于刘邦的特别照顾,换来了什么样的回报呢?刘邦的起兵成为沛公之后,萧何成为了刘邦的副手而参与决策。很多时候,如果刘邦不在,必须要人拿主意的话,这个主事之人就是萧何。因此,萧何实际上成为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汉军阵营中仅次于刘邦的二号人物。说的不好听一点,如果汉军中沛公刘邦因故去世的话,那么能够接替刘邦主持大局的人就是萧何。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萧何的见识也不是一般人能比,攻入咸阳的时候,刘邦手下很多人去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去把秦朝的法律文书收集起来,这为大汉建立之后的“汉承秦制”奠定了基础。因此,当时劝阻刘邦不要在咸阳贪图享乐的张良、樊哙固然是远见卓识,但萧何已经想到了打天下后的守天下问题,更是高瞻远瞩。

被猜忌的原因:对集权统治构成威胁。

能够引起刘邦猜忌,并且要想办法铲除的一定是有能力之人,就像“汉初三将”的韩信、彭越、英布,他们都是手握重兵战功彪炳的异姓诸侯王。这些人跟从刘邦一起击败项羽而平定天下,他们看到了刘邦奋斗的历程和登顶之路,因此刘邦对于他们才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能成为刘邦怀疑和针对的对象,足以证明很有实力,而萧何这位刘邦的好战友,最后也成为了刘邦的标靶。

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史记·萧丞相世家》

萧何身边有能人,鲍生看到刘邦屡次派人慰问萧何,便告诉萧何说:“陛下在外风餐露宿,还屡屡派使者慰劳你,这是起了怀疑你的心思。为您打算,最好把你家族里善于统兵有军事才能的人,都派到前线上去支援陛下,这样对你一定会有好处。”于是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刘邦因此而大感欣慰,从此不再怀疑萧何有不臣之心。鲍生不过是萧何手下门人,而他居然有如此见识,这充分说明作为大汉丞相的萧何手下聚集了一群能人异士。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萧何和吕后一起除掉韩信后,刘邦拜萧何为相国,封五千户,并派了五百人作为他的卫队,大臣们都来庆贺,只有召平居然穿了白衣来吊孝。这个召平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在秦末的时候,曾经最早投靠项梁,是个颇有见识和眼光的人。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召平为萧何分析的很透彻,皇帝如今对外打仗,你在京中留守,你又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他派人反复慰问你,还给你赏赐并增加侍卫之人,这并不是真的慰问,而是对你不太放心,担心你学韩信在后方作乱。

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史记·萧丞相世家》

召平不仅分析问题,也为萧何拿出对策,他让萧何拿出家里所有的钱财去慰劳前线的部队,以表示自己没有私心。这样一来可以打消刘邦的顾虑,让萧何避免眼下的危机。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萧何的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因为直到这个时候,萧何在所有人的眼里仍然是一副清正廉洁、正气凛然的好相国形象,这样的形象让刘邦绝对不能放下心来,因为一个人太完美、没有什么污点的把柄,皇帝怎么能对他操控自如呢?万一这位萧丞相振臂一呼,恐怕朝堂之内、市井之中,支持萧何的人不在少数。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史记·萧丞相世家》

关于这一点,萧何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身边的能人却给他敲响了警钟,让他通过自污保身的方式,暂时躲过了皇帝的猜忌,但还没有彻底打消刘邦干掉萧何的念头。

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还是找了个借口把萧何下了大牢,这个机会是萧何给刘邦提供的,因为萧何犯了为民争利的错误,萧何为何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打消刘邦的除掉自己的念头。

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果然萧何被下狱后不久,就有人替萧何在刘邦面前申诉了,这个人是王卫尉。这个人并不起眼,但他提萧何说话,让刘邦彻底放弃了进一步处置萧何的念头。因为王卫尉尽管官职不高,却是刘邦的侍卫近臣,这样的人都提萧何说话,自己身边和朝堂之上支持萧何的人又有多少呢?加上萧何年纪比刘邦还大,到了这个时候也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刘邦最后决定放弃处死萧何的念头,是经过了多方面考量的。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记·萧丞相世家》

老成谋国:为什么能力并不突出的萧何可以位居“汉初三杰”之首?

刘邦得天下后,汉初三杰之中的韩信被诛杀,张良选择了避祸,只有萧何做到了高居相位手握实权而祸不及身,这就是能力和实力的写照。到了孝惠帝刘盈继位后,萧何病危之时,关于谁来做相国的问题,决定权在萧何手中,而不是那个刚毅能断的吕雉,更不是懦弱仁慈的刘盈,可见在汉代,相权的地位丝毫不下于皇权。由此看来,那个看似平庸的萧何,排在“汉初三杰”之首也就实至名归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