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潘姐,作为一个妈妈,也想给大家传授一点我的育儿经!

本文章旨在帮你设法摆脱孩子自以为是的心理,而不是教你用惩戒或欺骗手段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很可能你已经试过这些手段了,并且发现它们并不奏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行得通的惩罚手段

艾丽放学后,妈妈来学校接她回家。离家不远了,妈妈决定先在一家快餐店吃晚餐,再往家赶。在妈妈埋头吃三明治时,5岁的艾丽惹了-连串的麻烦。她每隔10秒钟就来缠着妈妈。她引吭高歌,声音大到足以让店里的所有人都听到。她对妈妈说:“你的三明治好臭, 像是从厕所里捞出来的。”似乎这一切还不够, 她还想要一个冰激凌,而且态度十分傲慢。妈妈很纳闷儿她是从哪儿学到“史上最差劲的母亲”这句话的。当妈妈拒绝给她买冰激凌后,她便开始在大庭广众下这么称呼妈妈,最后竟号啕大哭。她显然很有表演天赋,但妈妈更希望她在自己的戏剧课上展现这种天赋,而不是在快餐店里表演悲剧。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妈妈想赶快离开,于是塞给她3美元,但后来加到了3.5美元,她依然没挪动一下。妈妈威胁说她这周不能看电视,她还是不为所动。现在,就连店员都忍不住想看看这位“史上最差劲的母亲”要如何收拾女儿了。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耐心,但毫无办法,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赶快回家,于是屈服了。妈妈灰溜溜地走出快餐店,手中拿着给她买的冰激凌,感觉全身无力。

妈妈纳闷儿:这究竟是怎么了?心爱的女儿为什么总在最糟糕的时间发作?她为什么不肯听自己说话?

这不全是艾丽的错,也不全是她妈妈的错。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在于,惩罚孩子的手段失去了效力。"限时完成任务” ”倒数三二一 -”等惩罚方式虽然可能一-次两次有效,但它们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威力。不仅如此,二十年前,父母严厉地瞪你一-眼都能让你战战兢兢,但近年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再盲目服从命令了。

抛开过时的育儿技巧不说,在前面的故事中,很可能在学校度过了漫长的一天,再加上匆匆赶路的疲惫,艾丽的归属感和地位感都处于一天中的低谷。这不是在为坏行为找借口,但必须承认,没有谁在柜台前排了很久的队之后还能保持风度。这并不意 味着我们可以任由孩子作践我们(很多自以为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孩子就是这么做的),而是说我们必须改变育儿策略,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在艾丽的故事中,除了她的恶劣行为,我们还能发现某些真正能体现她理所应当心理的行为。她认为自己理应受到关注,理应得到冰激凌。事实上,不经过一场足以让妈妈抓狂的争吵,她是不会放弃的。很可能这种方法曾让艾丽屡屡得手,她很清楚妈妈的容忍度。妈妈可能对她采取过一定的惩罚措施 一 -用过“限时完成任务”或“倒数三二一”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治标不治本。艾丽什么也没学到,却多半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艾丽的妈妈立场坚定,并严厉惩戒艾丽的恶劣行为,就等于无意中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惩罚只会让孩子去想方设法报复父母,丝毫无助于改善他的行为。不仅如此,惩罚只能靠恐惧去逼迫孩子配合父母,而无法教会孩子任何东西,他唯一能学到的就是下次别让父母逮住。

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策略、善用因果法则,不仅能充分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需求,预防他的坏行为,还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帮他理解该如何做才能更快乐。这样一来,我们的收获将是惊人的,孩子将会主动寻求更好的行为。

我反复提及的正面管教的方法和手段,称为“良好行为养成术”,是我根据阿德勒归纳的基本心理原则、医学博士鲁道夫德瑞克斯的著作(他进一 步发展了阿德勒的育儿原则)、教育学博 士D.H.史蒂芬格伦具有开创性的训导术以及相关著作总结出的一整套育儿方法。格伦是青少年素质发展课程的创办人,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受到了他的直接启发。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良好行为养成术”所提供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能有效预防孩子的不良举止及由理所应当的自私心理所引发的恶劣行为。书中还会为你提供相应的话术和将这些方法用于实践时的技巧。不论你的孩子将一切视作理所应当的心理是重还是轻,借助本书提供的方法,你很快就能让孩子获得更强的独立性、责任感和知足心。

不能向孩子屈服

父母为何会向孩子 屈服?

请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尚在襁褓中的情景。回想他可爱的小外套,回想他每时每刻都在长高的个头,回想他哭得发紫的小脸(毕竟孩子并不总是那么可爱,对吧? )。不管你的育儿风格是什么,你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和愿望上,以免孩子哭得小脸发紫。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极其不愿意让孩子失望,不仅如此,我们满足孩子的能力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没有什么能阻 止我们给孩子买东西。毕竟,孩子的要求并非全都不合理。在过去,由于经济、时间或市场等限制条件,父母根本不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今天的孩子已经习惯于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立刻就能得到。这难道不是件很可怕的事吗?

当我们无法为孩子提供他最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会给他一点别的东西作安慰-父母在这一方面已经走向极端了。对年幼的孩子,我们会说: ”虽然你没能爬到沙发上,但你还是能得到一块饼干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将无法正视生活中艰难的一面(自己确实爬不到沙发上)。

这并不是说我们得多拒绝孩子几次才行。只要结果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我们就不妨肯定他。“如果你喜欢攀爬,下次我们可以去公园里练一下!”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学着接受现状,也能教他尝试以积极而独特的方式实现目标。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贪图快捷方便是我们向孩子屈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有多少次,我们因为急着看足球比赛、办事、赶公交车或者只因我们是在公共场合,就选择了屈从于孩子?又有多少次,因为不想让孩子受批评,我们急匆匆地赶到学校将他忘在家里的作业本、运动鞋或文具送给他?这些现实压力往往成为我们育儿的障碍。我们都是忙碌的父母,却又都想着为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

有时,我们觉得需要弥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败。举例来说,当我们因加班而无法陪孩子时,当我们接连一周都得深夜才 能回家时,我们可能也会想要补偿孩子。事实上,屈从于孩子的要求只能暂时抚平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而言,一段父母加班的日子并非不可忍受。仅仅因为事情不如孩子的意,就应该补偿他,这样做恰恰是有害的。你可以周末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不一定非得满足他额外的(通常也是心血来潮的)所有要求才行。

当然,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小脾气往往会把我们的一整天都破坏掉。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孩子,为了能听到孩子哭闹的所有人,我们想赶快摆脱孩子,像逃离瘟疫一-样。

身心灵时间

前文中艾丽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相信你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也像艾丽一-样,你该如何改掉他的这种不良行为?

这就要用到”身心灵时间”,它是我个人最喜欢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能极大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并增进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旦你坚持使用这一方法,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例如哭闹、装无助、耍性子、跟父母吵架、不按时睡觉等将渐渐消失。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你或许也注意到了,你的孩子觉得你作为他的家长,对他的任何不高兴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哪怕你正在打电话、修剪草坪、舒舒服服地洗澡或正要进入梦乡...如果你不关注他,他就会想办法吸引你的注意。经常有家长对我说,无论他给予孩子多少关注,孩子似乎都觉得不够。

”身心灵时间”会通过预先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来防止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这样一来,他就会知道他应该等到合适的时间再寻求你的关注,他就不会再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去采取错误的行为方式。实践篇

在具体实施“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1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10分钟里,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起做他喜欢做的事。你可以帮12岁的女儿涂指甲油,也可以把自己扮成一架"飞机”,驮着4岁的儿子到处"飞翔”。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陪他玩上10分钟。

育儿知识:面对孩子强烈的的归属感和地位感时,父母该怎么办?

这一 方法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同样也能提升他的地位感和自信心。因为孩子做什么,或想让你陪他做什么,都由他自己决定。如果你每天都能花点时间维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参与他的世界,孩子与你的沟通将更为顺畅。如果你肯花点时间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玩玩他喜欢的游戏,就算你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也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而这无疑有助于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持续一生的情感联系。

重要的是,如果能给孩子应得的东西,无条件的爱、一 些专注的陪伴和关注,当你拒绝给他自认为应得的东西时才更有底气。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了,我是潘姐,请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