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真正懂孩子的心?心理諮詢師的“三步共情法”很管用!

1

生活中,親子關係最常遇見的問題,就是家長和子女除了基本的“養育關係”外,很少有親密互動

有位張女士前來諮詢。

“女兒今年13歲,剛上初一,以前挺聽話的,學習也在中上等。但自從進入初中後,就變了,非常叛逆,經常跟我們對著吵,說一句頂十句,家裡誰的話都不聽。我們任何的關心,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她都能理解為囉嗦,非常反感。 

“現在她寫作業磨蹭,對一切事情都覺得無所謂,態度不認真,這怎麼行呢?為此我們道理都跟她講了,可她就是不改不聽,氣死人了!現在說一句話都被她說我們囉嗦,都不知道該拿她怎麼辦了!”

在我的諮詢師生涯中,不時會收到過很多家長類似的“控訴”,他們對於孩子叛逆,以及各種“不良”表現感到憤怒、恐慌、焦慮。

不過,事後分析總結,我發現這些“控訴”家長的親子關係,大抵有這樣一些共同點:

1)這些家長和子女,除了基本的“養育關係”外,很少有親密互動;

2)這些家長的教育方式以說教批評為主;

3)這些家長與孩子雙方,對於這段關係都表示“無辜”和“失望”;

4)這些家長口中的“事實”和孩子口中的“事實”大相徑庭。

不難看出,造成這些家長親子關係困境的根源,正是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怎樣才能真正懂孩子的心?心理諮詢師的“三步共情法”很管用!

他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想給孩子講道理、提建議。但是,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的就是講道理。其實,很多道理他們都知道,但情緒一上來,理性思考就也被屏蔽了。父母說的道理再正確,都變成了喋喋不休的嘮叨,讓孩子感到煩不勝煩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子女教育方式呢?

簡單說,那就是要真正用身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再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要與孩子共情,先處理親子關係問題背後的情緒,再處理具體的問題。

2

接受過心理諮詢的人,大多能體驗到,成熟的心理諮詢師跟人交談,會帶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你會感覺到,心理諮詢師是那麼地理解人,那麼善解人意,那麼體貼入微。這種舒服的感覺讓你流連忘返,總是想跟諮詢師多待一會兒。其實,這就是高共情力帶來的人際交流效果。

怎樣才能真正懂孩子的心?心理諮詢師的“三步共情法”很管用!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家長們,有沒有方法也可以獲得這樣高的共情力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復雜,有個“共情三步法”,只需要三個步驟,就能擁有成熟心理諮詢師所擁有的高共情力。

第一步,擱置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用自己話,將孩子所講的意思,簡要概括表達出來。

如果能做到,不僅表明你能夠聽,還能夠聽懂,講的人也會感到自己被聽到了,被關注了。

但是,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最難。生活中,家長往往不等小孩把話說完,就打斷他們,吧啦吧啦給出一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記住,共情的基礎是要做到認真傾聽,不急於做出判斷,給自己的建議。

第二步,給出情緒回應。就是說,你不僅要知道別人講了什麼,還要知道別人講這些時候的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你聽到孩子跟你講,他考了滿分,還是班級第1名的時候,孩子自己講的時候很開心,那麼,你可以用“孩子真棒,我也感到很開心”。

第三步,跟對方站在一塊。就是你要在態度上跟你講述事情的人,站在同一個立場上,跟他站在一個戰線上,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方,或是旁觀者的角度。

舉個例子,讓我們看看共情三步法,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具體運用。

3

假設你是媽媽,有個讀初三孩子,早上起不來不床,叫他起床,他總是大發雷霆。該怎麼辦?

如果採用共情三步法,媽媽可以如下去傾聽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讓問題自動化解:

孩子:“又起床,又上學!我困死了你知不知道!”

媽媽:“你看起來真的是很累啊。”(傾聽並描述事實

孩子:“我肯定累啊!我昨晚一點多才睡,那麼多作業!”

媽媽:“是啊,那麼多作業,晚上要熬夜,早上還要早起,換作誰都要崩潰了!”(跟對方站在一塊給出情緒回應

孩子聽完這些話,情緒稍微平靜了下來。

媽媽沉默著陪伴了一會兒,孩子氣哼哼地說:“算了!我再眯一會兒就起來,誰叫我是‘初三狗’呢!”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不必催促,只是向孩子傳遞一種相信的力量,孩子的情緒在得到認可和疏導後,他會自行判斷。

還有父母可能會疑惑要說多少才算合適,別擔心,孩子會給你線索。

傾聽時孩子是主導,父母只需要跟隨就好。說多說少、說與不說,都由孩子決定,我們只要做到傾聽和陪伴就好。

怎樣才能真正懂孩子的心?心理諮詢師的“三步共情法”很管用!

4

以上三個步驟,是不是非常簡單呢?

總結一下,其實就是三句話呀,三個造句。

第1句,描述客觀事實。

第2句,作出情緒反應。

第3句,表達自己跟對方站在一個立場上。

擁有高共情力,完全是個技術活。

不過,知易行難,父母要真正做到,需要不斷練習才行。

再強調一遍,擱置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也非常難以做到。因為父母很容沒有看見孩子,只顧著表達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