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閱讀摘要

一本非常好讀的書,主要從六個方面分開論述了人們被說服的原則: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它使用的分析方法彷彿讓思維具有“透視”能力並且能獲得解謎的樂趣,作者的採集角度和講述中對所有真實細節的還原程度有差異,所看到的內容可能直接影響認識,所以必須謹慎吸收。

《影響力》閱讀摘要

啟言:找們在要別人幫忙時,要是能給個理由,成功的概率會更大,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素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要點提取

1、對比原理:兩樣東西一前一後拿出來,要是第二件東西跟第一件有著相當的不同,那麼,我們往往會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實際上更大。應用範例——

a、買衣服時,售貨員先推貴重衣物,再搭售較便宜的配飾;

b、中介看房時,先會給你看幾套差的房子,然後再推薦合適你的房子;

2、互惠原理:人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應當儘量回報,順從原則是利用虧欠還債感,先施恩再索取,互惠原理還可觸發不對等交換。

3、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的欺騙自己,以便在做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的沒錯,承諾是關鍵;誘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或作出某種表態,而後通過我們內心保持一致的壓力逼迫我們順從。

4、在接受瑣碎的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識。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

5、承諾是當事人積極的、公開的、經過一番努力後自由的選擇的,個人承諾是預防客戶撕毀合同的一種重要心理機制,公開的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

6、每當一個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才顯得前後一致。

7、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費勁周折才得到的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

8、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的負起責任。

9、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

《影響力》閱讀摘要

10、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11、多元無知——每個人都得出判斷,既然沒人在乎,那就應該沒什麼問題。

12、旁觀者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他們不能確定。一般而言,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的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

13、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14、在決定是否購買該商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好惡感強兩倍。

15、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總有這樣的傾向。

16、我們會下意識地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應,我們特別喜歡聽人恭維奉承。

17、根據關聯原理,倘若我們能利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讓自己跟成功聯繫起來,我們的公共形象也會顯得光輝起來;頭銜比的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他人的行為。

18、對失去某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19、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的想要得到它。

20、自由這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