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劉秀做皇帝時,為了鞏固皇權,防止類似於王莽篡政的事件再次發生,對中央行政機構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他加強了尚書檯的權力,使其直接聽命於皇帝,這樣一來,丞相的職位也就形同虛設,皇帝的專制權力更加集中了。不過劉秀改革的想法雖好,但這些是要以皇帝親政為前提的,一旦皇帝英年早逝,便會帶來嚴重的政治危機。東漢一朝,皇帝大多荒淫腐朽,所以壽命都不怎麼長。而太子年幼即位,朝中大權不是落在外戚手中,就是被身份卑賤的宦官所控制。這種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是東漢政治上的一大特色,也最終將這個王朝推向了覆滅之路。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劉秀畫像

公元88年春,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病死,年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這麼年幼的一個皇帝當然無法親政,朝中大權都落在了他的母親竇太后手裡。竇太后畢竟是個女人,拋頭露面的不太方便,於是提拔自己的哥哥竇憲做了侍中,讓他來執掌大權,其餘竇氏兄弟也都安排了重要的官職。竇憲這個人心胸狹窄,驕橫無禮。他剛一掌握權力,就派人殺了仇人韓紆的兒子,引來一片罵聲。都鄉侯劉暢因為多見了幾次太后,竇憲怕他分走自己的權力,暗中找刺客將其殺害,還誣陷他的弟弟是兇手。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竇憲畫像

竇憲本以為殺死個劉暢沒有什麼,但誰知辦案的官員不畏強權,最後竟然突破重重困難查出竇憲才是幕後主謀。事情敗露後,竇憲唯恐因此獲罪,於是提東漢初年的時候,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投靠漢朝,北匈奴出征討匈奴來贖罪。繼續負隅頑抗,是東漢的心腹大患。這一年的七月,南匈奴單于上書朝廷,請求趁北匈奴內亂的時候派兵去攻打。與“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西漢不同,從光武帝劉秀開國起,東漢的對外方針比較保守。當時東漢大臣們,正在為該不該出兵匈奴爭得不可開交,竇太后為了讓他哥哥戴罪立功,最後力排眾議決定出兵。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竇太后劇照

公元89年,竇憲和徵西將軍耿秉一起出兵攻打匈奴。因為這次是戴罪立功,如果搞砸了小命就沒了,所以竇憲也是格外地賣力。別看竇憲毛病多多,但他確實是一個極具天賦的將領。在他的統率之下,漢軍在稽洛山大敗匈奴,收降二十餘萬人,北匈奴單于也只得遠遁大漠。出兵匈奴打了個漂亮的大勝仗,竇憲因禍得福,不但沒死,還被封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從此之後,竇憲權傾朝野,更加地飛揚跋扈。一些正直的大臣對竇憲不滿,屢屢彈劾他,但竇憲背後有竇太后撐腰,誰告他都無濟於事。尚書僕射樂恢,一直公開抨擊竇憲,最後竟被他在暗中毒殺。樂恢死後,朝中人人自危,再也沒人敢公然對抗竇憲。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竇憲劇照

文武百官對竇憲是徹底服氣了,但有一個人卻看他越來越不順眼,這個人就是漢和帝。此時漢和帝已經十四歲了,不甘心再做別人的傀儡,於是暗中計劃對付竇憲。漢和帝長居宮中,沒有親信黨羽,而且朝中大臣又都懼怕竇憲,怎麼才能扳倒這個大惡人呢?漢和帝當然有自己的辦法,找不到大臣幫忙,他就去找身邊那些最親近的人,也就是後宮中的宦官。經過一番觀察,漢和帝發現中常侍鄭眾為人可靠,而且足智多謀是個值得拉找的合作伙伴,於是便在暗中聯繫鄭眾,表示願意和他一起對付竇憲。鄭眾也是個有野心的人,當即就和小皇帝結成了聯盟。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漢和帝劇照

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琢磨如何對付竇憲,還特地找來了參考書(《漢書·外戚傳》),最後終於定下了計策。平平如當時,竇憲正鎮守涼州,如果京城發生變化,他必然會領兵叛亂。為了儘可能減少政變的損失,漢和帝下詔調竇憲來京輔政。竇憲沒想到小皇帝竟然有膽子對付自己,還以為他真的離開自己就不行,於是欣欣然前往京城。真食個抓捕竇憲的前一天晚上,漢和帝親自來到北宮,秘密開始調兵遣將。他讓司徒兼衛尉官丁鴻、嚴兵等人緊守城門,又派執金吾、五校尉等人分頭捉拿竇憲的黨羽。

漢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為強

鄭眾劇照

竇憲的黨羽都被控制後,第二天,再派謁者僕射包抄竇家,當眾宣佈聖旨,逼迫竇憲自殺,同時收回大將軍的印綬。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後,漢和帝終於從竇憲手中奪回了權力,重現了當年漢宣帝誅殺霍禹的故事。不過遺憾的是,竇憲雖然死了,但因為鄭眾有功封侯,從此宦官勢力開始得勢,掌握了朝政要職,東漢王朝統治者的危機遠遠沒有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